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名人志士,他们有的勇冠天下,有的算无遗策,因为所效忠的势力不同他们相互碰撞,擦出无数武力与智慧的火花,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唯一一个入选武庙十哲的三国人物,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不过他给后世之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的忠诚。哪怕后期蜀国渐趋衰弱,诸葛亮也不离不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乃千古忠臣之楷模。
纵观诸葛亮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伐,最后甚至抱憾病死五丈原,可是当时魏国的实力明明远强于蜀国,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诸葛亮志向远大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天纵之才,他当初选择加入刘备集团而非曹魏集团,不仅仅是因为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更重要的是曹操麾下英才多如牛毛并且实力强大,即便辅助他夺得天下也毫无成就感,“宁做鸡头,无为牛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志》这样记载诸葛亮的志向: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可见诸葛亮心怀雄心壮志,往好的方向讲就是睥睨天下、横扫寰宇,往差的方向至少也是割据一方让人不敢心生染指之心。
所以说,诸葛亮一直坚持“以卵击石”,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二、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夙愿古时候,君臣之间存在着极其强烈纽带关系,一旦君主成功将臣子折服,那后者甚至愿意用生命来回报知遇之恩,“君待我以国士,我必国士报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用最诚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所以才会如此心甘情愿地为蜀汉呕心沥血。
而与刘备共事这么多年,诸葛亮自然知道刘备最大的志向,后者白手起家创立蜀汉政权,一心想着匡扶汉室,可惜不幸中道崩殂。作为他的托孤重臣,诸葛亮自然要继承他的遗志扛起匡扶汉室的大旗,所以诸葛亮才会屡次选择北伐,这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夙愿。
三、搏一搏才有获胜的可能其实现代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应该以卵击石选择北伐,而应该采取李严休养生息的策略,与曹魏和平发育再伺机而动。
然而我们要明白,蜀汉与曹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后主刘禅弃城投降之间蜀汉只有94万的人口,兵力也不过十万多一些;反观魏国,人口高达443万,是蜀汉人口五倍左右,兵力也至少有40万,完全不是蜀国能够媲美的。
人人都说天府之国富饶肥沃,可再肥沃能和被公认为正统的中原地区相媲美吗?人口、兵力、资源这方方面面都被魏国碾压,而且后期的蜀国人才已经青黄不接,一旦诸葛亮死了就没人能抗大旗,所以要是蜀国坚持休养生息的策略无异于慢性自杀,时机一到魏国想要攻克蜀国就会容易很多。
与其如此,还不如搏一搏趁大家都没有发育起来与魏国硬碰硬,这样还有一线生机,这也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重要原因。
四、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诸葛亮北伐本身就是一个逼不得已的行为。
我们知道刘备最初只是一个编制贩卖草鞋的底层老百姓,机缘巧合之下才结实了张飞、关羽,并且凭借超高的人格魅力笼络无数能人志士,最后一步步成为一方诸侯。
由于“创业”的时间太短,刘备集团内部的武将谋士并非铁板一块。蜀汉集团内部有三股势力,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因为刘备的存在,荆州派长期执掌大权,其他两派的人虽然有怨言也只能默默地忍受。
可后来刘备突然病逝,继位的刘禅能力平庸又不足以服众,东州派与益州派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准备乘机从荆州派人士手中夺取朝政大权,党派之争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蜀汉率先倒在内乱之下,诸葛亮选择了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让国内各大势力暂时团结起来应付实力强大的魏国,而不是将时间精力用于内斗,如此一来才能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
综上所述,北方不仅仅是诸葛亮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途径,更是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方式,而且如果不北伐,蜀汉很可能会深陷内乱的泥潭,同时被魏国远远甩在身后,到时候蜀汉灭亡就真的成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