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的官员都会穿官服以表明身份,而且他们的官服上也会精心设计一些小标志来显示彼此的官级,以便于等级分明,避免以下犯上的情况发生。
现代官员的官服上通常会有肩章,以肩章上的条纹数量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
而在古代以隋唐为主,他们那时候是通过乌纱帽的区别来分辨官级,到了宋朝在乌纱帽两边又加上了双翅。
如今,我们常开玩笑说:怕丢了乌纱帽,意思就是担心被脱去官服,革职查办。
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有自己的官服象征,他们的官级也通过帽子的区别来显现,可以说依旧是从前朝改革演变而来。
而且相比于前朝的统治,清朝的王权更加集中,以至于官员们对待自己的官级更为看重。因为官级的大小直接证明着帝王对自己的信任、厚爱程度。
其中象征最高的官职堪比三眼花翎,清朝200年来仅有7人拥有过。
关于花翎的意义
看清朝的电视剧不难发现,清朝的官帽就是一个有着红色穗的尖顶圆帽,帽子后边有一个长长的羽毛,那根羽毛便是花翎。
但并非所有官员帽子后的羽毛都是花翎,大多只是蓝翎而已,按照官方说法这根羽毛是孔雀毛,所以也叫做孔雀翎。
但真正的蓝翎基本都是用鸟的羽毛染成蓝色的,以其充作孔雀翎,这些蓝翎就是一般官员帽子后边佩戴的,真正花翎的意义则非同小可。
观察过孔雀的人都知道,孔雀羽毛的最尾端都有一个类似眼睛的图案,这个图案叫做“眼晕”,花翎则就是带有“眼晕”图案的羽毛。
这个带有“眼晕”的花翎可造不了假,只有真正的孔雀羽毛才会有这个图案。
所以,全部的花翎都是由孔雀羽毛制作而成,一根孔雀羽毛的长度大约有35~37厘米。
能够佩戴花翎的官员基本都有五品以上的官级,如果地位太低的是没有资格佩戴的。
这个官级除了用蓝翎和花翎区分外,花翎之中也有很细致的划分,就比如花翎也分为三种等级,最低的是一眼,高一等的是双眼,最高的便是三眼。
这个眼顾名思义就是“眼晕”,眼晕越多意味着官级越高,能佩戴一眼的已经是能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能佩戴双眼的不仅官职高还要是皇亲国戚才可以。
除此之外,能拥有双眼的官员还需要拥有超强的骑射本领,文武双全的才可以。
能够拥有三眼的则更是象征着百官中最高的品级,整个大清朝都没有几位官员获得过三眼花翎。
那些能够获得三眼花翎的官员要不然是深受皇帝的青睐,要不然就是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些拥有三眼花翎的官员们
三眼花翎从乾隆时期才开始破天荒地授予给官员们,在此之前的几位清朝帝王几乎没有给任何官员授予过。
所以从乾隆到清末这段时期才有官员得到过三眼花翎,然而也仅有7位大臣获得过。
其中在乾隆期间只有三个官员获得过,他们三位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了解过乾隆时期历史的人知道,傅恒的才学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授予他三眼花翎无可厚非。
福康安则是位出色的武将,在战场上英勇陷阵,屡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和琳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他正是和珅的弟弟,曾经为平定白莲教立下过功劳,所以乾隆才破例授予他三眼花翎。
要知道连和珅,这位乾隆眼前的大红人都没有得到过三眼花翎,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三眼花翎到底有多么宝贵了。
到了乾隆之后,还有四位大臣获得过三眼花翎,他们分别是徐桐、李鸿章、长龄、禧恩。
其中最为知名的大臣便是李鸿章,虽然晚清的统治者是昏庸无能的,但评价历史时我们也不能说李鸿章是毫无贡献的。
李鸿章发起了洋务运动,也算是为挽救王朝做过贡献,奈何迫于时代的局限,他所拥护的封建王朝必然覆灭,仅凭借他个人的努力又能有什么改变呢,最终因为与日本签订了割让赔款的协议成为了大众眼中的卖国贼。
但李鸿章的贡献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李鸿章是当时难能可贵的肱股之臣,授予他三眼花翎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三眼花翎有多贵重
自从他们几位之后在清朝历史中就再也没有人获得过三眼花翎了,甚至就是双眼花翎也都没有人再得到过了。
自古以来物都以稀为贵,正因为获得过三眼花翎的官员太过稀少才显得它弥足珍贵。
在清朝还有一位出名的大将军,名叫施琅,他是康熙时期的一位重要武将,为康熙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康熙封为了靖海侯。
但是他曾经向康熙表明自己“宁可不要爵位,也要获得一支花翎。”从这里可以看出花翎对于官员们有多么重要,然而最终康熙也只是赐予了他一只单眼花翎。
由此可以看出那些能够得到三眼花翎的官员们在朝野上下拥有多高的地位了,也从此可以体会到为何众多官员对于花翎如此痴迷。
结语
如今人们描述一个人重视自己的清誉为“爱惜羽毛”,这正是由清朝流传起来的,因为在清朝官员们如果犯了错误很可能会被革职,而他们的花翎也会被摘掉。
其实,我们与其想要攀登到更高的位置,倒不如学会“爱惜羽毛”,一个人能够拥有高官厚禄固然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行才是能够决定他究竟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
所以,我们更应该倡导大家注重自己的品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