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9年,雍正皇帝因为用兵西北,在靠近他寝宫养心殿的隆宗门内设置了军机房,选了几名亲信大臣来协助处理军政要务。
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就是清朝延续了近200年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和部院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选任人员,担任军机大臣;同时,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中选取部分官员,担任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从别的机构里抽调人员充任,没有固定的品级。他们在进入军机处之前是什么品级,进入军机处之后依然是什么品级。军机大臣没有固定任期,也没有专门俸禄。但是,他们手里都拥有一定的实权。其中,实权最大的当属领班军机大臣(也称首席军机大臣)。
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深、威望最高的大臣出任。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的名义(朝廷不会颁发任官封爵的敕书),却在军机处具备“一言九鼎”的作用。当军机大臣在某个重大决策事项里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一锤定音,有最后的决定权。
正因为此,清廷在领班军机大臣的选任方面非常慎重。能够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的大臣,如果不是怡亲王胤祥、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訢、庆亲王奕劻这样的皇室亲王,就是鄂尔泰、傅恒、阿桂、和珅、穆彰阿、赛尚阿这样的满洲亲贵。
当初,恭亲王奕訢深得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信任,三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共计当了29年领班军机大臣,是累计任职时间最长的领班军机大臣。
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很难获得出任领班军机大臣的机会。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三朝元老”,得到了三位皇帝的信任,位高权重。然而,作为负责组建军机处,并拟定军机处办理规制的张廷玉,直到1731年才出任领班军机大臣。1年后,张廷玉又把这一职务让给了雍正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鄂尔泰。
屈指一算,从1729年设立军机处,到1912年清朝灭亡,军机处一共运行了183年时间。期间,有30人担任过领班军机大臣这一职务。有的大臣不止一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所以先后共计36任领班军机大臣。
在这30人36任领班军机大臣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满洲八旗;只有8名领班军机大臣是汉人。他们分别是张廷玉、刘统勋、于敏中、董诰、曹振镛、潘世恩、祁寯藻、彭蕴章。由于曹振镛、祁寯藻先后两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所以共有8人10任领班军机大臣来自汉人。
差不多20年才出现一位汉人领班军机大臣,可见概率之低。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8名汉人领班军机大臣。
张廷玉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主编过《明史》《大清会典》等重要典籍,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刘统勋是《宰相刘罗锅》中宰相刘墉的父亲,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被乾隆皇帝称为“真宰相”。
于敏中是状元出身,是乾隆时期的朝廷重臣,在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时,又出任内阁首辅(文华殿大学士),是乾隆时期首揆执政最久的汉人大臣。
董诰参加殿试时名列一甲第三名,考中了探花;乾隆皇帝将他改为二甲第一名,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董诰与于敏中一样,同时出任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董诰入值军机先后达40多年。董诰清廉正直,平易近人。当他去世后,嘉庆皇帝亲笔书写哀诗“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曹振镛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朝廷重臣,先后两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曹振镛是官场上的“常青树”,当了54年官,一直屹立不倒。别人求教做官的诀窍,曹振镛坦诚回答:“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潘世恩也是状元出身,官至领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他一家都是学霸,弟弟潘世璜考中探花,5个儿子不是举人就是进士,孙子潘祖荫是1852年的探花,曾经救过左宗棠一命。
祁寯藻是户部郎中祁韵士的第五子,是三代帝师(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又是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的“五朝元老”,两次出任领班军机大臣。
彭蕴章是最后一位出任领班军机大臣的汉人大臣,是咸丰时期的股肱大臣。然而,彭蕴章用人失误,轻信了两江总督何桂清。何桂清在太平军大举进攻之际,不战而逃,被清廷抓捕斩首,彭蕴章受到牵连,被迫辞职。虽然后来彭蕴章又一度复出,但再也没有昔日的威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