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首
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刘禹锡的《咏史二首》通过对比历史上不同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正直与才能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道变迁中个人操守的坚守。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具体解析:
第一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这里“骠骑”指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他因战功显赫被封为骠骑将军,权势显赫。“少卿”则是指司马迁,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但仍坚持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其忠诚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这句诗的意思是,尽管霍去病拥有极高的权势和地位,但司马迁(少卿)在面对不公与压力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没有选择依附权势以求自保。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世道剧颓波”形容社会风气败坏,如同江河中的急流漩涡,动荡不安。“我心如砥柱”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坚定与不屈,就像江河中屹立不倒的砥柱一样,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人生信念。
第二首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贾生”即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对治国之道有独到见解。“卫绾”则是西汉时期的另一位官员,以擅长车马技艺而著称,其政治才能并不突出。这句诗通过对比贾谊与卫绾的不同才能,暗示了才能与地位之间的不必然联系。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汉文”指的是汉文帝刘恒,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尽管贾谊和卫绾都生活在汉文帝的时代,但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何真正有才能、明王道的人(如贾谊)未能居于高位,而擅长车马技艺的卫绾却能得到重用?这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用人制度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人才埋没的深深感慨。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咏史二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与对比,表达了对忠诚、正直与才能的赞美,以及对世道不公、人才埋没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