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正值壮年的蜀汉谋士法正因病去世,痛失左膀右臂的刘备十分感伤,连续数日哭泣不止,悲伤场面令人动容不已。
为了表达对法正的哀思,刘备先是追谥他为翼侯,随后又赐封其子邈爵为关内侯。“一门两侯”在蜀汉实属罕见,足见蜀汉之主刘备,对谋臣法正的重视之情。
在后世人的心目中,法正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原因是诸葛亮的光芒太过于耀眼,继而遮掩了法正的光辉形象。
其实,这位善于出奇谋的一代名士,在陈寿的笔下分量极重,丝毫不亚于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就算和荀彧相比也在伯仲之间。
那么,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是否有点夸张呢?他的能力究竟有多高呢?
名士之后,怀才不遇
东汉末年,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大乱斗时代,外戚、宦官轮番干政,奸臣擅权、武将夺位,致使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边疆烽火此起彼伏,导致边境危机愈演愈烈。当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时,巨鹿人张角振臂一呼,各地流民纷纷响应,爆发了黄巾起义。
而出身名士家庭的法正,童年就是在这种社会乱象中度过的。身为扶风郡郿县著名学者法真的孙子,自幼深受书香门第家族的熏陶,熟读诸子百家经典。
在祖父法真的影响之下,深谙谶纬之学精髓的同时,也养成了清高的性格。
法正家学渊源十分深厚,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这也为他后来屡出奇谋,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笔。
当时,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和饿殍,到处都透露着凄凉衰败的景象。
弱冠之年便以满腹经纶闻名于乡里的法正,为了谋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同乡孟达一起前往蜀地拜谒刘璋。
孟达出自官宦世家,父亲孟他是凉州刺史,为人颇有胆识和谋略,并且十分精通文史。他和法正入蜀之后,都没有得到重用。
法正在刘璋麾下许久之后,才坐上了一个小小的新都县令。即便后来被任命为军议校尉,但却始终怀才不遇,继而导致他郁郁寡欢。
期间,法正同益州别驾张松成为挚友,二人都认为刘璋并非成大事之人。而这也为法正和孟达后来投靠刘备,奠定了一个重要契机。
初识刘备,秘密献策
赤壁大战之后,曹军受到了重挫,刘备势力得以壮大。于是,刘璋在张松的劝诫下,派遣法正去和刘备接洽。
刘备见到法正之后,被法正的才华和谋略所折服。此后,曹操派遣钟繇征讨张鲁,刘璋害怕曹军攻下汉中之后,会继续挥师益州,继而使自己没有落脚之处。
张松趁机献计刘璋:“可以迎接刘备入蜀,依靠他的势力抵抗曹军。”而法正则在私下向刘备献策:“刘璋是一个无能之人,您可以趁机夺取益州,继而图谋天下!”
刘备对法正的计策深以为然,巧合的是诸葛亮也在《隆中对》中,阐述了占据荆州和益州之后,方能夺取天下的大略!
刘备面对法正和张松的倒戈,认为正是率军入蜀的天赐良机,诸葛亮对此也是极力支持。公元215年,刘备率大军占据益州,法正和张松功不可没。
攻占汉中,奠定基业
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在法正和诸葛亮的辅佐下,益州一改往日刘璋治理时的松弛懈怠,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风貌。
期间,法正身为刘备的重要谋臣之一,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因其性格方面的缺陷,经常打击和报复与自己有恩怨的人,故此经常遭人举报。
但彼时的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对法正的行为也只能听之任之。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可以出兵攻打夏侯渊和张郃驻守的汉中。
法正认为二人不足为惧,此计策得到了刘备的认可。经过长达两年的筹划,大战终于一触即发。为了赢取胜利,法正以声东击西谋略,带领蜀军夺取了汉中之地。
当曹操得知是法正的计谋后,不禁仰天长叹:“我知道刘备想不出如此妙计,一定是有人教他所为,没想到这个人居然是法正。”
英年早逝,痛失谋臣
公元220年,蜀军夺取汉中一年后,刘备的肱股之臣法正因病离世,当时年仅45岁。相比于曹操帐下的重要谋臣郭嘉而言,法正的死也让刘备痛失左膀右臂。
有人认为法正的能力,丝毫不亚于诸葛亮,二人皆是刘备问鼎权力巅峰的肱股之臣。相比于全才诸葛亮而言,法正更侧重于军事谋略。
法正在世时,献计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此后刘备将国都定在成都,后来还自称汉中王,这一切都是法正的功劳。
如果法正能活得久一点,或许历史将被改写。毕竟,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曾率领蜀汉大军五次北伐,但最终却都落得个失败的结局。
假设当时有法正在身边出谋划策,或许结果不大为不同,但历史不容许假设更没有如果。
如果单纯的从个人能力和谋略上来看,法正未必输于诸葛亮,但也未必比诸葛亮强。
之所以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实际上也是从法正的谋略出发,继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正确与否还应该由后人去评说。
毕竟,法正先后帮助刘备占据益州又攻取了汉中,按照这种速度来看,蜀汉距离问鼎天下的时间,不仅会大大缩短,而且还会更加容易。
结语
人可以改变历史,而历史却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法正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他的能力自然不必赘述。
但以他的性格和胸襟来看,却未必是诸葛亮的对手,或者说能力也未必能超越诸葛亮。毕竟,人们因为对法正英年早逝而过于惋惜,所以才将他的能力无限放大。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