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随口出一个上联,直到苏轼去世也没能对出下联
创始人
2025-07-20 21:02:49
0

自古文人多傲骨,而文人相轻也成为了从古至今一直无法被摒弃的“邪恶势力”,而大文豪苏轼恰恰就倒在了这四个字上面。

众所周知,北宋是文人的天堂,在文人腰杆能挺得笔直的时代下,涌现出了无数文学大家,而苏轼偏偏是能独占鳌头的那一位。

所以,当时的文学界和北宋的朝堂上争相以贬低苏轼为终极目标,一旦有人挑起这个头,那么便会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

当朝堂之上响起“倒苏”的声音之后,苏轼起初并不在意,可是他没想到,这股浪潮愈演愈烈,以至于让他有了牢狱之灾。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朝野中弹劾苏轼的奏折如同漫天的雪花般被送到了宋神宗的案前。

宋神宗并不是一个太过昏庸的皇帝,也不是不明是非和滥杀无辜的掌权者,但他却顶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无罪的苏轼也只能被押解进京接受审讯。

可悲的是审问苏轼的是一群小人,他们的嫉妒之心,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插在了苏轼的心口,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言: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君子无法战胜小人,但好在君子知晓惺惺相惜,苏轼被关押之后,饱尝小人的折磨,而在朝堂之上却有多位君子力保苏轼。

而最终让苏轼免于死罪的则是王安石的上书,他向宋神宗上书直言:

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石是变法派,而苏轼则是守旧派,两人政见本就不同,王安石在危急时刻捞苏轼一把,足见其胸襟,而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还得从苏轼拜谒王安石说起。

始料不及

苏轼的人生很悲催,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是早年的苏轼永远无法预料到的人生。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策论一举获得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的赏识。

作为北宋朝堂上的伯乐人物,欧阳修举荐了相当多的人才,苏轼能得到他的赏识,已经注定不会默默无闻。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名动京师,只要有新作便会立即传遍四海,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之星,命运就此为他敞开了一扇大门。

可悲催的是正在苏轼要在朝堂之上施展理想和抱负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病逝,苏轼只得返乡守孝。

守孝期满后,苏轼只能从头再来,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又参加了制科考试,凭借出众的才华,被时人赞誉为“百年第一”。

可就在苏轼磨刀霍霍准备大展拳脚时,他的父亲又不幸去世,老规矩,苏轼依然要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又三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年?

等到苏轼第二次回朝时,朝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赏识他的欧阳修已经被调出京,而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地席卷京师。

按照当时的朝廷惯例,回京复职的官员要向宰相先行报道,此时的苏轼还对新法没有了解,但当他听闻欧阳修等人都反对变法时,他也义无反顾成为了守旧派的拥护者。

所以在先入为主的政见影响下,苏轼去前往丞相府拜谒王安石。

目中无人

苏轼拜谒王安石并没有提前通报,他想当然地以为王安石是自己随时都能见到的,只是当他到达王安石府邸时,王安石并不在府。

仆人告知苏轼,王安石已经外出许久,应该到了要回来的时候,苏轼便决定在府中等待一番,在闲逛中,苏轼看到了王安石在府中题下的很多诗词,不知不觉中被这些诗词深深吸引,而目中无人的苏轼也开始钦佩王安石的才华,可一想到王安石“搅乱”了朝堂,苏轼就愤愤不平。

就在苏轼胡思乱想之际,他突然看到了这样两句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罢这两句诗之后,总感觉哪里不对,沉思许久之后,他终于想到了问题所在,在苏轼的认知里,秋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而西风根本吹落不了菊花,所以他认为王安石忽略了常识,作诗中出现了最不该出现的“不严谨”。

于是他便在这两句诗旁边写下了另外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很显然苏轼这两句诗就在提醒王安石作诗中出现了谬误,他写下之后,害怕两人相遇尴尬,便急急离开了。

等到王安石回来看到苏轼的题诗之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理会,只是让他想不到的是苏轼在不久之后,便上书抨击新法,言辞之激烈,让王安石很头大。

未得下联

变法乃国之大计,不容许个人阻拦,很是愤怒的王安石便让御史谢景温在宋神宗面前陈说苏轼过失,苏轼倒也识趣直接自请出京。

在苏轼离京时,颇为欣赏他才华的王安石还亲自去给为他送行,想要让苏轼收敛一下性子,让他去地方上感受一下民间疾苦,便能知晓新法之对民有利。

可是孤傲的苏轼根本理解不了王安石的用心良苦,王安石看到此情此景,倒也丝毫不在意,他随口出了一个上联,让苏轼对下联,上联曰: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七里山塘是苏州的一处胜景,塘长七里,而半塘的景点恰好位于中间的三里半处,所以这上联相当难对,苏轼想了半天也没有合适的对联,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只是让苏轼想不到的是,他直到去世都没能对出一个合适而贴切的下联,当然这是后话了。

苏轼后来又被贬到黄州,一日秋风萧瑟,正在花园赏菊的他,感到一阵秋风吹过,而再看菊花已是满地金黄。

此时的苏轼方才察觉到王安石的诗句原来并没有错,而是自己孤陋寡闻了,菊花虽为秋花,但也经不住秋风肆虐。

多次被贬的苏轼自然也明白了王安石并不是真的写花,其实是在借花喻人,而他苏轼恰恰就是王安石笔下那一地金黄的“菊花”。

参考文献:《宋史》、《苏东坡新传》等。

相关内容

纪念若塔,利物浦vs雷普斯...
北京时间7月13日,利物浦对阵普雷斯顿的友谊赛赛前,数万球迷齐声高...
2025-07-20 12:43:04
原创 ...
曾经的古老传说,以及现代科技的力量,共同构成了揭开日本人祖先之谜的...
2025-07-20 12:34:33
原创 ...
彭德怀要枪毙一名逃兵,毛主席心软拦下,没想到救下个未来的司令。 ...
2025-07-20 12:34:26
原创 ...
我之英雄,彼之人屠。 作为金人的敌手当中的英雄,当然是不能有详细的...
2025-07-20 12:34:22
原创 ...
中国的历史常常与传奇交织在一起,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常常穿插着虚假...
2025-07-20 12:34:16
原创 ...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
2025-07-20 12:34:09
原创 ...
前言 “万恶的旧社会”已经足够“恐怖”了,而在晚清时期,那场面就要...
2025-07-20 12:34:08
原创 ...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很多人好奇,以当时的生活水平,那些战争的组...
2025-07-20 12:34:01
原创 ...
看似强大的美国,其实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妖气。现如今的美国,问题频出,...
2025-07-20 12:33:58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绍兴八年(1138年)十二月二十八,在宋高宗与秦桧的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下,宋朝签署了一个耻辱的和平条...
原创 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5年,随着德国投降,日本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受,但其国内的好战分子依旧叫嚣着战...
原创 贞... 前言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的朝代,所有的国家都要进行外交,并且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外交。古代大...
勿忘“九一八” 泽普县校园里燃... 为回顾抗战历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9月18日,泽普县第二中学举行“九一八”...
原创 宋... 我不知道宋代在人们心目中的概念是什么时候是“积贫积弱“。其实宋朝根本不穷,宋朝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王朝。...
原创 中... 在中国过去封建王朝的历史上,能够被称之为千古一帝的人不多,秦始皇算一位,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
原创 八... 唐朝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在男权社会中,武则天的登基为当时的政权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很多清朝遗老对...
原创 他...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成语,一个叫红颜薄命,一个叫英年早逝,这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那些非常有才华可是却早早...
原创 唐... 诗,是唐朝文人的最爱,因此文人之间切磋喜欢写诗,不得志的时候喜欢写诗,意气风发的时候也喜欢写诗,因此...
湖北洪湖消防开展纪念九一八事变...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棋军 毛富然 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缅怀先烈,吾辈自强。9月18日,湖北省洪湖消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