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击碎了清王朝260余年的天朝迷梦,紧接着,中国大地上十八个省份宣布独立,满洲的天下就此土崩瓦解。然而,苟延残喘的大清皇室依然不放弃最后一丝的求生希望,派遣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镇压南方的革命军力量。
众所周知,这次南北方的较量最终以袁世凯成功夺权上位告终,孙中山以袁氏同意共和为条件宣布下岗。其实,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之所以向北洋军阀妥协,是源于一场失败的北伐,也葬送了一次即将成功的北伐。
图/武昌起义
01 黄兴坐镇,直捣黄龙
1912年1月9日,就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由黄兴主持的陆军部正式成立。面对北方袁世凯的咄咄紧逼,革命党人决定根据孙中山和临时政府的决定,部署六路北伐计划:湘鄂为第一军,由京汉路前进,宁皖为第二军,沿津浦路前进,前两路军队约定会师于开封、郑州一线,第三军与第四军则分别由烟台、江苏淮北出兵围攻济南,第五军则以秦皇岛汇合关外军队,与山西陕西之第六军合力直指北京城。
图/孙中山与黄兴商讨北伐事宜
02 东北先锋军
最先取得战机的是聚集于烟台一带的原东北革命军力量,当年2月,东北军原统领蓝天蔚接到黄兴指令,改变作战方向,乘轮船在辽南地区登陆,企图光复东三省,从而达到从外侧包围北京,截断满清归路的宏伟战略目标。登陆部队从花园口、大孤山一带上岸,蓝天蔚亲自到大连指挥进军事宜,率领部队向东与坚守的庄河起义军汇合,并于十日之内,连克瓦房店、庄河等城,清军连战皆败北,革命力量在辽南迅速发展起来。
图/蓝天蔚在上海召集革命武装
北伐军登陆后连续发布《安民布告》与《传单》,向东北人民承诺免除清政府的不合理捐税,进行政治改良,建立新的共和政体。这些思想统战工作马上收到了成效,辽北地区的铁岭与黑龙江的滨江先后发生革命党起义,一时间东三省群情激奋,革命看起来势在必行。
03被出卖的北伐
声势浩大的六路北伐虽然看起来咄咄逼人,但是面对军力强悍的北洋新军,革命军的进展异常缓慢,湘鄂与山陕的两路军队徘徊不前,宁皖,苏北一带同样遭到了北洋军的猛烈抵抗。此时,袁世凯开始在军事镇压之外施加政治威慑,混迹于革命党人内部的立宪派与封建官僚让本来就不统一的革命党人内部出现分化,一批革命党人鉴于敌人力量的强大开始选择妥协与谈判。鉴于袁世凯已经同意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本着“袁氏可为善,勿逼其为恶”的态度正式交出政权,向北洋军阀妥协。
图/南北和谈
就这样,本来在东北奋战的蓝天蔚军团瞬间成为了孤悬在外的流浪者。2月15日,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命令蓝天蔚停战,其后数天内,大批北伐军从辽东半岛撤回烟台,辽南的战果悉数重归敌手。次年春天,这批军队被袁世凯全部缴械遣散,一度截断满清政府归路的关外北伐军就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以黄兴为首掀起的北伐虽然旬月便告终结,但是其一度威胁了清王朝在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基础。然而,由于革命党人自身对于袁氏力量的畏惧与妥协,再加上北洋军阀本身的雄厚军事力量,从而使得这场意在挽救辛亥革命的北伐功败垂成。
参考文献:1.近代东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