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陌
编辑|照雪下玉关
王芳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穆桂英挂帅之时,手下里还有一个哑巴战士,等到了红军长征的时候,我们还有一名聋哑的挑夫。
大家可能不知道王芳林是谁,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王首道,1925年就加入共青团参加革命,一生都是一名铁骨铮铮的战士,他曾有过多种职位,但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来处,更没有忘记那名长征路上一言不发的哑巴。
在我国很多的近代历史自媒体频道中,一直有个不成文但是却非常准确的论点,那就是“红军不下校”,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全面抗战之前参加红军,并且参加过长征等重要事件的战士们,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军衔保底在校级军官以上。
严格来说,这样说是不对的,不下校的人其实大多都是红军时期的干部群体,也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将军校官,但长征确实沙里淘金,走出了无数的将星。
当时长征实在太艰苦了,几万人最后剩下的人实在不多,红军长征可不是去旅游的,这个全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过的军事奇迹,是建立在爬雪山过草地,对未来前途未卜,在敌我极其悬殊情况下的生死时速。
在那种情况下,在全世界都觉得红军前途灰暗的时候,他们向死而生,能够不计得失地愿意跟着队伍向前走,这本身就是对精神的一种巨大考验,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红军战士们能选择红军,我们只能用一句话形容——置生死于度外。
红军长征的艰苦我们应该都了然于心了,我们今天可以很轻易地说出长征的距离是两万五千里,也知道他们最后在陕北成功会师,甚至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当时红军制定的计划也堪称完美。
但只有代入进入以后,才知道那时候队伍面临的绝境,每一步到底应该怎么走?前面究竟是逃生之路还是万丈深渊,队伍前面的这盏马灯能不能照亮中国未来的前途?
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毛主席也不知道自己会写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种绝句,为什么?因为队伍愿意跟着他们走,主席这些领导就不能绝望。
为了新中国,为了未来,为了身后的战士们,他们需要和其他同志共同协作,所有人都要集思广益,甚至哑巴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任务和艰巨的考验。
当时跟在毛主席身后的,就曾经有这样一名哑巴,虽然他不会说话,很多战士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周恩来周总理,朱德元帅等人都知道部队里有这样一号人物,前面提到的王首道,甚至后来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员吴烈和吴忠都对他多有照顾。
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觉得这名哑巴红军身上有一种让人震撼的巨大力量,他本身就代表着某种很难形容的“红军精神”。
要说这名哑巴干过什么丰功伟绩的事情,那也确实没有,因为红军部队刚刚见到这名哑巴的时候,还以为他是什么外面来的业务,那还是在1935年6月份,长征前路未卜,中央部队刚刚过了大渡河,渡过天险以后,前方就是巍峨地令人心悸的大雪山夹金山。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很快部队就要爬雪山过草地了,但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会忽略很多当时发生的小事儿,在6月6号的时候,中央红军因为瓢泼大雨就地宿营,作为保卫部队的战士们在附近警戒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
战士们本能地察觉这个山洞有些隐患,需要查勘排除,看看有没有敌人在其中,令人担心的是,最这山洞里面果然有人,是一个30多岁的人。
按理说,红军战士们遇到当地老百姓的概率比敌人的概率要大,红军和老百姓军民鱼水情,但这次战士们却没有放下枪,因为战士们警觉地发现,这名男子腰上还有一把大斧头,所以这个人可能是木匠,也可能是土匪,身上的破烂衣服和草鞋更是加深了人们这种观点。
尤其是这个人还是哑巴,这让战士们想起了两年前,就有土匪伪装哑巴潜入部队中,部队给他吃喝以后,队伍居然马上遭受了土匪大部队的袭击。
既然有过吃亏的经验,战士们自然对这个不知来路的人心生警惕,很多老百姓其实也常年遭受过军阀欺压,对身穿军装的人一点儿好感也没有,更不认识红军部队,所以很多人都躲在了山里。
这就给土匪潜入我军部队创造了条件,但这次的情况似乎不一样,这个人没有任何反应,即便面对枪口也没有慌张害怕,可他也不愿意回家,最后还是红军战士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又担心他回去真的把红军驻地的信息提供给别人,就把他带回了部队之中。
带回部队以后,这名哑巴还是不出声,领导干部们觉得这个人像个野人,但还是不能排除嫌疑,红军一向有优待俘虏的政策,况且是这名不是俘虏的人了,最终,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大家看他这么贫穷无助,便提出让他加入红军的建议。
就这样,人们把这名不知道身世和名字的人,吸收到了部队之中,人们也开始称呼他为“哑巴”。
这是一个特例中的特例,人们看到了他加入部队,穿上军装时手舞足蹈的样子,他似乎觉得自己终于有尊严了,也能吃上饱饭了。他能做的事情不多,就连参加战斗任务都很难。
所以,他在部队中主要就是负重前行,这是物理意义上的负重前行,不仅要翻雪山过草地,他还主动背着重要物资和大铁锅,有时候小战士们走不动了,他还会拉着战士的手一起走。
他曾经能走,连长其实当年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判断出这名聋哑人不可能是奸细,所以给了他三天的干粮和一块大银元,让他寻找自己的亲人,可他不走,他愿意爬雪山过草地也不走。
在形势最危急的时候,他都没有放弃过背上的物资和责任,他背着厨具和碗筷,有时候还会背着牺牲战士的最后遗物,这位任劳任怨的哑巴甚至很多大领导都听说过,也曾知道他面对炮弹轰炸,听不到任何声音,最终还是背上的那口大铁锅救下了他的性命。
很难想象一位哑巴是怎么走完了万里长征路的,但这次的经历确实锻炼了他,最后甚至把他锻炼成一名合格的后勤战士,为什么?因为这里更像家,部队减员严重,需要能干活的人,他愿意干活。
他就是凭借着一次又一次地“劳作”,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红军,他胆大心细吃苦耐劳,而且更是十分幸运地经过了长征、抗战、解放战士,也在1949年的时候跟着中央警卫师去了北京。
1955年授衔的时候,大家都在考虑给这名长征时的老红军授什么衔,他绝对是一名战士,真正的战士,虽然他没有参加过一场战斗,但红军部队真的离不了他,所以他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少尉,最后更是拿到了三级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
在1971年的时候,周总理还特意指示有关人员,让他们多照顾哑巴同志的生活,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对我们的解放事业有着突出的贡献。
时光荏苒,1983年6月14日,哑巴在北京荣军院中病逝,享年89岁,可以说是高寿了,送别那天有几百人前来吊唁,虽然没有他的血缘亲人,但也是极尽哀荣。
人们想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家世背景,但后来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努力调查,最终才发现,周总理和朱老总口中的哑巴,真名叫熊世皮,哑巴一辈子都无法对人们说出自己的真姓名,甚至都无法和其他人说一两句贴心话,但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史书中。
他真的完成了一名红军应该具备的所有品德,甚至去世之前,把自己积攒的7000多块钱都捐给了幼儿园,历史深处的细节最动人,有这样的部队,有这样的战士,中国甚幸。
参考资料:
1.《哑巴红军传奇》;纪红建;《中国作家(纪实版)》;2006年第8期;
2.《有这样一名哑巴红军》;林末;《党史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