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成者王侯败者贼。成者往往成于谋划,败者也往往败于谋划,谋士的一大特点在于经世致用。三国中的谋士众多,今天我们来为其排名,不知道是否符合大家心中的印象。
徐庶
徐庶本来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弃刘表而投奔刘备,“共图王霸之业”,却一时心焦,方寸大乱,结果误中曹操之计,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也使自己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徐庶迷失一时而成千古之恨,实在可惜!
郭嘉
郭嘉,使人称之为“鬼才”,他早先投奔袁绍,看清不是明主之后,愤然离开,过了六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好友荀彧把自己介绍给曹操,他不拘礼节,有话直说的性格得到曹操的欣赏,随后帮其打败张绣、吕布,以后更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最终帮曹操统一北方,然而却在征乌桓回军途中深染重病去世。郭嘉死后,曹操除了在西征马超、韩遂等草寇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不然曹操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司马懿
司马懿,在曹魏王朝出将入相,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也是它最早的掘墓人,西晋统一王朝的奠基者。他出自世代经学传家的官宦大族,不仅极具行政才能,更擅长用兵,是三国时期不多见的文武全才。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在曹操身边潜伏了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用装弱、装傻、装病等种种手段把自己的野心遮掩得严严实实,蒙骗过了对方的眼睛,在英雄辈出的年代笑到最后。
贾诩
贾诩原在董卓手下任职,但没有得到重用,后董卓死后,王允不接受李催、郭汜等董卓旧部的投降。李催、郭汜等人准备散兵逃归乡林,被贾诩相劝,从而在贾诩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运筹下,李催等西凉兵马打败了吕布,把吕布赶出了长安城,从而实际控制了朝庭达四年之久。后来贾诩投奔段煨,而段煨更是担心贾诩会夺了兵权,还是不敢信任贾诩。最后贾诩跟了曹操后,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献过无数计策,深得曹操喜欢。虽然很多人都说三国的罪魁祸首是贾诩造成的,这也不能这样说,毕竟历史的潮流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也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
荀彧
董卓之乱后,荀彧预料家乡必为战火所焚,便离乡投奔冀州牧韩馥。韩馥被袁绍所灭,荀彧又为袁绍所用。不久,他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氏集团立下不少功劳。曹操攻打徐州,荀彧在后方为他力抵吕布的进攻。曹操平定吕布之后,荀彧又为他出迎奉献帝定都许昌的谋策。此后又帮曹操败袁绍于官渡,再灭袁绍之余烬,并献进军荆州之计,迫降荆州刺史刘琮。然而后来因反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被冷落,后“饮药而卒”。陈寿评价荀彧说他“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
诸葛亮
排在第一的自然是诸葛亮。他是聪明人的代名词,民间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他早年躬耕垄亩,研读史鉴兵书,自比管仲、乐毅。后被刘备三顾茅庐打动,辅佐其创建蜀汉政权。与司马懿统率的20万大军对峙于渭水南。两军相持百余日后,诸葛亮病卒于军中。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军事策划者和军事指挥者。他注重军事理论的学习研究,又有丰富的部署和指挥军事行动的经验。陈寿曾编定诸葛亮故事,辑《诸葛亮集》24篇,今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