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征服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极盛时期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清朝末年的疆域面积则为1100万平方公里。因此有很多人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控制疆域最大的朝代,认为清朝不像其他朝代那样有羁縻统治,但其实清朝和其他朝代一样,并非没有羁縻统治。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在大清一统志的序言中,这样描述清朝的疆域范围:
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
在清朝前期和中期,清朝的皇帝并没有将西部和北部的众多部族聚居的区域视为疆土,仅将十八省视为疆土,而西、北各部全被视为外藩属国。因此在《大清一统志》的序言中,清朝的外藩属国达到了五十七个。
《大清一统志》中的清朝外藩属国除了包括朝鲜、越南、琉球、苏禄、暹罗(泰国)、南掌(老挝)、缅甸、阿萨姆王国、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哈萨克、浩罕、布鲁特、布哈尔、巴达克山、爱乌罕(阿富汗)等十九个众所周知的藩属国之外,还包括外藩蒙古四部(札萨克图汗部、三音诺颜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科布多部、唐努乌梁海部、阿尔泰乌梁海部、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部、玉树等十余个部落、北疆各部、南疆各部、西南藏区各部等部落;因此清朝的外藩属国在《大清一统志》的序言中达到了五十七个,而不是众所周知的十九个。
清朝虽然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上设置了伊犁将军,在外藩蒙古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南藏区设置了驻藏大臣,在青海设置了青海办事大臣(全称为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但在清朝前期和中期,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仅被视为“驻外大臣”。
至于当时的漠南蒙古,那就更没被清朝的皇帝视为疆土了,漠南蒙古和清朝属于盟友关系,即满蒙联盟。自从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逝,其子额哲将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交给皇太极之后,清朝的皇帝就开始在名义上兼任蒙古帝国大汗;由于清朝皇帝仅是名义上的蒙古帝国大汗,因此并不干涉漠南蒙古的大小事务,漠南蒙古实际上由当地的蒙古王公们管理。
清朝嘉庆年间,浩罕汗国出兵吞并了清朝西部的一块土地;嘉庆帝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派清军收复这块失地,因为在他看来,这块土地只不过是清朝外藩属国的土地而已,没必要派清军去收复。
清朝道光帝继位后,由于浩罕汗国频繁的侵扰天山南北,因此道光帝不再仅将西、北各部视为外藩属国,而是开始对西、北各部进行羁縻统治;其中除了对伊犁将军辖区的统治力度稍强外,对外蒙古四部、科布多部、唐努乌梁海部、阿尔泰乌梁海部、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部、玉树等十余个部落、西南藏区各部的统治力度依然薄弱。
由于清朝对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仅进行羁縻统治,因此在清朝同治年间,北疆的妥得璘发动叛乱,带领叛军攻占了北疆多地,并将叛乱势力扩张到南疆,导致南疆也出现了叛军。不久,南疆叛军将中亚浩罕汗国“屠夫”阿古柏请进了南疆,他们企图与阿古柏共同攻占南疆。
阿古柏带领部分浩罕军队进入南疆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南疆叛军屠尽;紧接着,阿古柏带领浩罕军队攻占了南疆全境,成为了南疆的统治者。
阿古柏攻占南疆全境后,带领浩罕军队来到北疆,攻占并血洗了北疆多地,妥得璘的地盘尽被阿古柏兼并。阿古柏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萌生了在此立国的念头,于是他便建立了“洪福汗国”。
当阿古柏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上建立“洪福汗国”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李鸿章、曾国藩等大部分清朝大臣都建议慈禧放弃天山南北;他们认为天山南北的土地虽然广阔,但仅是受清朝羁縻统治的地方,即使放弃了,对清朝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此,他们建议慈禧放弃天山南北,对阿古柏进行册封,使“浩罕汗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清朝当时的大部分大臣都建议慈禧放弃天山南北,但有一位名将对此坚决反对,那就是左宗棠。此时清朝名将左宗棠正在陕甘二省平定张宗禹的西捻军及白彦虎、马正和、马化龙等人的陕甘叛军,当他听说阿古柏在天山南北建立“洪福汗国”,朝中大部分大臣都建议慈禧放弃天山南北的时候,他便急忙上奏慈禧,称“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万万不可放弃,若放弃天山南北,可谓自撤藩篱,与其毗连的甘肃、青海、蒙古皆会受到威胁”。
左宗棠平定陕甘二省的内乱后,回京驳斥了李鸿章、曾国藩等主张放弃天山南北广阔土地的大臣,并竭尽全力的劝说慈禧同意了他西征复国土的主张。
左宗棠率领刘锦棠、董福祥、金顺、蓝明泰等将士踏上了西征收复天山南北广阔土地的征程。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共计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成功收复了天山南北广阔土地;阿古柏服毒自尽,他的浩罕军队被左宗棠的军队彻底剿灭。
左宗棠收复天山南北广阔土地后,向慈禧上奏,建议慈禧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上设省,加大对这里的统治力度,不可再仅对这里进行羁縻统治。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并取“旧土新归”之意,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上设置了新疆省。从此,清朝加大了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力度,结束了对这里的羁縻统治。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撤销东北三将军辖区,设置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力度。东北地区虽然是清朝统治者最早征服的地区,又是满洲人的主要聚居地,但清朝在东北地区驻扎的兵力并不多,最多时仅驻扎三万多兵力,而在清朝前期和中期,仅驻扎一万余兵力。
尽管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不过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力度并不是很强,长期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直接管辖各自的辖区;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才撤销东北三将军辖区,在东北地区设置了三个省,开始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统治。
我是品读历史与名著,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品读历史与名著,每天在今日头条创作精彩的历史与名著方面的文章,品读历史与名著,每天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