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盛夏八月,那位享有盛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再度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是他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探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国度。
在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斯诺重逢了他多年未见的老友——毛主席。在毛主席的热情款待下,他作为一位外国友人,有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一同检阅威武之师。
对于一位外国人,特别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来说,这样的殊荣无疑是前所未有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对于斯诺这位与中共有着深厚情谊的老朋友而言,这一切却显得如此自然、理所应当。
在长达数月的访问中,斯诺怀着满腔热情与无尽好奇,再次深入采访了他的老朋友毛主席。他将此次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一一记录下来,成为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在他的翔实记载中,我们得以窥见伟大领袖的风采,同时也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许多人的谜团——为何毛主席能成就一代伟人之名?
对此,斯诺在他的著作中毫不掩饰地指出:秘诀在于毛主席手中的四张王牌!
那么,究竟是哪四张王牌让毛主席得以跻身一代伟人之列呢?
一
1936年盛夏的七月,一位年仅31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终于得以一睹传说中的红军领袖——毛主席的风采。
这次会面,斯诺在后来的文字中称之为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红军被国民党冠以“赤匪”之名,而斯诺,这位异国来客,在对红军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穿越层层封锁,抵达了偏远且贫瘠的陕甘宁边区。这无疑是一次胆识与勇气的较量,堪称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
但冒险往往与收获并存。在陕北苏区的核心,红军的临时都城保安,斯诺终于得以一睹那位传说中的红军领袖——年仅43岁的毛主席。
对于这位伟人,斯诺在书中留下了这样的初印象:“他的面容瘦削,却显得坚定而深邃;个子高挑,给人一种威严之感;一头浓密的黑发,更增添了几分英气。他的气质独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知识分子的儒雅与睿智。”
在后续的多次接触中,斯诺频频展现了他对毛主席知识分子特质的洞察。在他的笔下,毛主席被描绘成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阅读范围广泛而深入,特别在历史与哲学领域有着异于常人的研究。
斯诺在文章中强调的这一点,无疑是毛主席能够成为一代伟人的重要原因之首——他博览群书,积淀了深厚的学识。
从学生时代起,毛主席便对阅读,尤其是对文史类书籍抱有极高的热情。即便在年幼时,他便已沉浸在《三国》、《水浒》、《隋唐演义》等文学巨著之中。
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更是系统地涉猎各朝各代的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每一本都反复研读,乐在其中。
毛主席的阅读兴趣广泛而深邃,除了文史典籍,哲学更是他钟爱的领域。在哲学的探索之路上,他并未局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如《老子》、《庄子》等经典之作。同时,他也对外国哲学家的思想抱有浓厚兴趣,康德、黑格尔、卢梭等大家的著作,他都一一涉猎,细心研读。
这种深入且广泛的阅读与学习,不仅为毛主席积累了作为知识分子所需的渊博学识,更锤炼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基本素养。他的思想因此变得更为开阔,更具深度和广度,为他日后的领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斯诺在与毛主席深入交往后,毫不掩饰地称赞道:“毛,真乃军事与政治之天才也。”
在斯诺眼中,一位伟大的领袖在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必须具备超乎寻常的远见卓识。而毛主席,正是凭借着这种卓越的先见之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伟人。这便是他能够站在时代之巅,引领潮流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在1936年,毛主席与斯诺相识之初,就对未来的政治形势做出了一些预测。他预见到了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以及中共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当时,中共刚刚结束了长征,在陕北稳定下来。然而,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十分严峻。对内,他们需要应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斗争;对外,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将陕北围得水泄不通,想要困死中共在这里。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种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包括斯诺在内的许多人对中共的未来命运感到不容乐观,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
然而,就在几个月之后,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同意国共合作抗日。这一事件为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从此,中共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深入了解中共未来命运后,毛主席所展现的先见之明只是冰山一角。当他对于抗战以及未来国家局势的预言浮出水面时,其深远眼光才真正震撼了世人。
1939年,斯诺再次踏足延安。那时,抗日战争正步入最为艰难的时刻,国内国外的“亡国论”声音此起彼伏。就连被视为社会主义坚实后盾的苏联,也与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似乎准备对法西斯的暴行保持沉默。
然而,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毛主席却向斯诺预言,苏联决不会与德国为伍,日本在未来必将野心勃勃地侵略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甚至可能触及美国的利益。他坚定地认为,尽管中国目前处境艰难,但终将取得抗战的胜利,不会如某些人鼓吹的那般“亡国灭种”。更预言战后,中共将成为亚洲东部一股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
斯诺在后续的叙述中,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初识印象,认为“这简直像是神话般不可思议,甚至有些滑稽”。
然而,历史却再次以惊人的方式印证了毛主席的深邃眼光。就在两年后的1941年,德国毅然决然地撕毁了互不侵犯的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随即陷入了激烈的卫国战争;而在同年的岁末,日本也出其不意地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迫使美国正式参战。
这两大强国的介入,无疑为二战的战局注入了新的变数。日本的失败已然成为定局,其战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尽管那时中共尚未如毛主席所预言的那样,成为亚洲东部的核心革命力量,但斯诺对毛主席的敬仰已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毛主席屡次精准的预言,使斯诺深信他拥有那些伟大领袖所必备的远见卓识。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这位杰出领袖的引领下走向最终胜利,斯诺深信不疑。因此,当1949年传来中共夺得全国政权、建立新国家的喜讯时,斯诺并未感到意外,反而认为这是毛主席多年前就已洞察的必然结果。
毛主席拥有超凡的军事和政治智慧,这无疑是他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辉煌胜利、跻身伟大领袖行列的直接原因。然而,这并非他之所以伟大的最根本所在。
三
毛主席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其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单纯源于他渊博的学识或天才般的军事素养,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
最深层次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他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简而言之,他是一位真正将人民群众放在心头,并付诸实践,言行一致的伟人。
纵观历史长河,众多王侯将相、文人墨客,虽常挂嘴边称赞“人民”,但无论是那“民为贵,君为轻”的古老民主理念,还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大多仅停留在言语层面,未能深入实践。
每当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受到触动,那所谓的“以民为本”便瞬间化为泡影,民众成了“贼”或“刁民”,成为牺牲品,被无情镇压。
然而,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毛主席首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了应有的权益与尊重。他挥舞着土地革命的大旗,将那些长久以来耀武扬威的封建地主一一击倒,将土地分到了穷苦百姓的手中,真正做到了直面核心,与旧势力、旧制度彻底决裂。
只有如此,将实实在在的利益赋予广大人民,方可谓真正的以民为本。即便建国之后,毛主席依然心怀忧虑,时刻关心“人民是否能始终当家做主”的问题,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他们思考,为他们决策。
华夏历史长河,浩渺无边,不乏饱学之士,通达古今的先贤;亦不乏英勇善战,决胜千里的名将;更有如秦皇汉武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主。然而,集三者于一身,又能心系百姓,矢志不渝者,唯毛主席一人而已。
“心系苍生,苍生自会拥戴。”这便是毛主席成为一代伟人的第三重奥秘,他是一位真正属于人民的人。
除了前述三因,斯诺还提及了毛主席成为伟人的最后一因,那便是他能够精准洞察中国国情,注重实际。
对此,斯诺曾这样赞誉毛主席:“对于这片古老的大地及其子民,他的了解远超同时代任何人;他对国家的熟知,更胜任一国之君。”
毛主席的务实精神,早在文字间便显露无遗。三十年代,他挥毫而就《反对本本主义》,疾呼实践调查,抨击盲目遵循书本的教条主义。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警世之语,至今仍激荡人心。
毛主席不仅以文载道,更身体力行。自少年起,他便热衷于深入农村,穿梭于农户之间,助农劳作,与农民倾心交谈。为求亲身体验,他甚至不惜行乞。
至土地革命时期,他更是踏遍湖南数县,亲身调查,细心体会,最终凝结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经典之作,为后续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当时中共党内,不乏留学苏法、理论深厚的学者。他们常提及“俄国革命”,口称“外来经验”,然而,面对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因过于依赖教条,险些让红军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毛主席,这位深深扎根于本土的领袖,凭借对中国广大农民与农村的深刻洞察,成功引领了中国革命,这无疑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对于教条主义,毛主席曾用一个虽粗俗却生动的比喻予以抨击:“教条主义,简直连牛粪都不如!”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然坚守着调查实践的工作传统。据斯诺描述,1960年一整年,毛主席在北京的时间仅有短短四个月,其余时光,他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走,或是与基层干部深入交流,或是亲自前往工厂、公社、托儿所,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努力把握国家的脉搏,从而作出明智的决策。
渊博的知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这四点共同构成了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核心秘诀。
华史长河,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希望您能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