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清平乐》
近些年来大火的清宫剧,让人们对于清朝的宫廷内部的斗争尤为感兴趣,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宫廷当中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在这权力机关当中的所有人,如果没有着深谋远虑和极深的城府,根本难以立足,而雍正帝正是这样的一位老谋深算的皇帝,作为四皇子的他,原本在宫廷当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在他的前面还有着被册封的太子,以及最受宠的八皇子,似乎无论如何?环卫也轮不到他的头上。
雍正皇帝有着其他两位皇子,不曾有的心计,并且他还有着一位谋臣幕僚,那就是邬思道,在邬思道的一生当中,他为雍正皇帝献计无数,助力雍正走向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在雍正登基的前一夜,召邬思道入宫,暗藏杀机,而深知兔死狗烹的邬思道却早已有了应对之策,成功让雍正皇帝卸下心房,自己得以活命。
科举不中,才气逼人
邬思道是绍兴出了名的秀才,他的文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家境贫寒的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却无法取得高中,因为清朝的科举制度被贪官污吏们把控着,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好处,单单凭借着才能很难出人头地,因此,邬思道始终未能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好成绩,当年年轻气盛的他,甚至因为这件事大闹科举考场,愤怒的质问主考官,掀翻了考桌,而他的行为所付出的代价,则是被官兵将他的腿打断。
好在当时田文镜在绍兴做巡抚,他的一封文书多次被退回,为此他很烦恼,正在想办法将文书如何递上去,突然听闻了,在绍兴这个地界上有着邬思道这样一号人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让邬思道对于文书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再次呈上,果然没有退回,而随后在几次出谋划策之后,田文镜对于邬思道开始信任,还知道有一天邬思道,突然问了田文镜一句话,想要飞黄腾达,还是安于现状?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官怎么能不想往上走一走,而邬思道,则是给了田文镜一封文书,让他直接上表给雍正皇帝,自己千万不要看,而田文镜将信将疑的照做。
雍正的谋臣
后来才得知这份文书原来是弹劾隆科多,隆科多何许人也,他是皇帝的娘舅,正经八百的皇亲国戚,自己竟然弹劾皇帝的娘舅,吓得田文镜一身一身的冷汗,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雍正皇帝反而大肆加赏他,感到纳闷的田文镜前去问邬思道这是为何,原来隆科多仗着自己是皇帝娘舅的身份,在朝廷里横行霸道。
不仅如此,还经常自居长辈的身份对雍正皇帝表现出不敬,这对于皇帝来说,自然是不可饶恕,但是苦于这层关系,在并且没有惩罚他的契机,而田文镜上表的这封文书,让雍正皇帝有了借口来拿下隆科多。之所以邬思道对于雍正皇帝如此了解,其实因为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是雍正皇帝的幕僚。
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听闻了邬思道的事迹,瞬间起了惜才之心,让邬思道进府中当幕僚,当时正逢天灾,如何救灾成为了皇帝的头号难题,而当时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太子和八皇子也不敢出头顶雷,而此时的雍正恰逢刚刚从国库当中清点回来,国库仅仅剩下30万,当银子的消息让康熙皇帝龙颜大怒。
邬思道为雍正出谋划策,让他将救灾的这份苦差事揽下来,而在救灾过程当中,邬思道不断地出谋划策,成功地将灾情控制住了,凭借着这一成绩,雍正刚在康熙皇帝那里领到封赏,年轻的雍正又轻率地将向大臣们讨债的任务,也揽在了自己的肩上,邬思道想劝都来不及。
机智应对鸿门宴
果然这件差事难住了雍正,如果上门去要债,首先就不是自己这个身份应该干的事,其次,大臣们肯定对他颇有微词,他今后还想要做皇帝,难上加难,而邬思道则通过自己的办法,让大臣们心甘情愿的将所欠下的银两全都归还给朝廷。终于雍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在他登基的前一夜,他秘密召见邬思道入宫,而邬思道早就知道这一天会到来,自己曾经知道雍正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并且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老谋深算一定让雍正皇帝忌惮不已。
多疑的雍正肯定会对自己起铲除之心,而邬思道早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词,首先他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他说自己已经年老,是个残废之人,希望告老还乡。自己曾经的权谋,对于如今的雍正皇帝来说,完全不够看,归隐之后如果雍正还需要他,愿意重出江湖。这几句话当中所包含的意义深重,既拍了马屁,又表了忠心,并且降低了自己对于雍正的威胁,雍正在听完这些话之后,放心了许多,让他离去,邬思道这才逃得一命。
君王身边步履薄冰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说呼全传》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对于邬思道来说早已记在了骨子里,古往今来多少的功臣,在为皇帝打下江山之后,都被皇帝所怀疑,最终难逃一个悲惨的结局,因此,一个人对自己正确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显然,邬思道是这样的一个聪明人,他深知宫廷当中的权谋心术,并且也深谙这些该如何运作,从他帮助雍正登上皇帝之位,就可以看出他对于权术的善用。
古往今来有太多这样的聪明人,他们仗着自己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恃宠而骄,像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时刻都想要表现出自己的聪明,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最终却难逃一死,因此如果你很聪明的话,记得要将你的锋芒遮住一些,这样对于在社会当中的生存会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清平乐》
《说呼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