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装聋作哑”这个成语,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个贬义词,用以谴责别人,但这是官场的制胜保命的宝典之一。在这方面,北宋时期赵匡胤的心腹杨信就是一把好手。历史记载杨信在被提拔的第二年就哑巴了,离奇的是,在去世前又突然开口说话,这难道是巧合吗?不,当然不是,这显然是杨信在“装聋作哑”,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要弄清楚一件事,我们往往得先了解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宋朝统治时期,武将一直备受歧视,无论是北宋,还是存于一隅、本该武力北上的南宋,皇帝、文官集团从未停止过对武将的攻击。比如北宋名将狄青、南宋名将岳飞,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死在了皇帝、文官集团的手中。这种现象其实正是源于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本身是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显德七年(960)发动“陈桥兵变”后登基为帝。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发动陈桥兵变,原因就在于他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而侍卫亲军司的主要将领也是其党羽。正是因为手握重兵,赵匡胤才能兵不血刃地夺得皇位。
就像大部分武将出身的皇帝一样,登基的赵匡胤显然对武将甚至包括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抱有极大的防备,寝食难安,担心有着其他的“陈桥兵变”导致自己皇位丢失甚至性命不保。终于,在建隆二年(961)进行“杯酒释兵权”直接削弱了武将实力,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一众弟兄的兵权,起用了张琼等一干人担任朝中重臣。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宋朝渐渐有了轻视武将的传统。
而杨信被提拔的契机来源于张琼的倒台。张琼与杨信同为武将,不同的是,张琼行事张扬,因遭人污蔑而被太祖处死,杨信也因此得以上台。但是,面对这次机会,杨信此时却是惶恐的,原因无他,面对曾有过救命之恩的张琼,太祖都能说杀就杀,更何况是自己?但面对皇帝的诏令,拒绝显然是在找死。杨信再怎么害怕,还是得走马上任。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杨信并没有惯看秋月春风的自信与沉重,他表面上持重内敛,实际上内心十分脆弱。身为武将的他急中生智,“哑疾发作”,口不能言。虽然哑巴了,但他在禁军中担任领导职务反而越来越高,“乾德四年(966),改静江军节度”,“六年,迁殿前都指挥使,改领建武军节度”。据史书记载:“信虽喑疾而质实自将,善部分士卒,指顾申儆,动有纪律,故见信任,而终始无疑焉。”
杨信平时艺靠身边一个贴身家仆帮他传递思想。好在这个贴身家仆能够准确“破译”杨信的哑语,每当杨信向皇帝汇报工作,或者指挥部下时,都通过田玉来做“翻译”,“书掌为字,玉因直达其意无失”,十多年如一日。开宝九年(976),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承皇位,宋太宗依然任用杨信统领禁军,没有丝毫的怀疑,“改镇宁军,并领殿前都指挥使”。
这个谎言一直持续到了太平兴国三年(978),历经两朝皇帝的杨信病倒了,“以疡疾在告”。就在杨信死前他哭着对皇帝说,“遭遇两朝,恩宠隆厚,叙谢感慨”。赵光义好言慰勉,赏赐了不少东西。直到此时,人们才明白,原来杨信根本没有得过“喑疾”,他是为了保命装了十几年的哑巴,当人们明白这一切时,他已然彻底离开。
有时,适当的示弱是一种更为长远的自我保护,更甚至是进一步攀爬的利器,而不是单纯的弱小的表现。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足够强大、足够完美,对于皇帝而言,他更想有臣子的弱点好把控,而不是有一个优秀的人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不得不说,杨信这一招走的甚是巧妙,与获得相比,不能在人前说话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付出罢了,本身什么事都需要付出的,哪有没有付出的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