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何许人也?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巴甫洛夫!
他们都是俄国人,一个获得过的诺贝尔奖的医学家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另一个就是前苏联将军巴甫洛夫(德米特里·格里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也就是咱们要讲的这个人。
这个巴甫洛夫来头可不小,伏龙芝军事学院高材生,苏联坦克部队最早的指挥员,和朱可夫一样,都是斯大林的爱将,堪称左膀右臂。
然而巴甫洛夫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便挂了,他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之下。
德军进入苏联以后,斯大林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可他为什么要杀掉心腹将领巴甫洛夫呢?
第一点,巴甫洛夫本人的过失。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中央把他安排在了西方面军作为总司令,这支军队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人,装备在整个苏军里面也处于一流水平。
当年筹建西方面军,苏联可是费了很大的功夫,能把这支军队交给巴甫洛夫,也足以看出中央对他的信任,可是他的表现就有点辜负这份信任了。
德军进入苏联领域之后,西方面军担当着重要的抵抗任务,可是这支军队在巴甫洛夫的“指挥”下,竟然在三天时间之内就被打败包围,更严重的是,那可是一个精锐方面军啊,数十万人,用楚云飞的话说,就是五十万头猪,德军他三天也抓不完啊。
西部重镇明斯克仅仅坚持了一个星期落到了敌人的手中,身为主将的巴甫洛夫也在战败以后下落不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斯大林和最高统帅部是通过收听德国电台广播,得知西方面军被全歼的消息的。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苏联其他方面军的将领废了很大的劲才把他寻找出来,可这时的巴甫洛夫竟然表示自己对前线的战况毫不知情,称早己失去联系。
作为西方面军司令员的巴甫洛夫,对自已部队的位置和战场情况一无所知,如此不负责任的做法,让苏联当局对他丧失了期待。
其实此人在苏德交战时期有点“落后”。
虽然他在以前有很好的指挥才能,但是德军的装甲战术他还是招架不来,面对着一块块“铁疙瘩”,这位将领以前的战术根本没法施展,所以他也是时候离开战争舞台了,斯大林随后对他进行了“清算”。
由于他的失误,让苏方直接损失了四十四个师的精锐军队,最后的判罚结果就是枪毙巴甫洛夫。
第二点,斯大林本人的原因。
如果考虑到巴甫洛夫的威望和地位,稍微留点情面也不至于被枪决,比较非常时期,用人之际。
可是斯大林却是一个不怎么讲情面的人,他的名字在苏联代表的含义就是强硬,而从他掌权期间的一系列做法来看,他绝对“对得起”这个名字。
当年他自己的大儿子雅科夫成了德军的俘虏,面对敌人的威胁行为,他竟然一点也不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继续对德军采取强硬的态度。
面对德军提出的交换战俘要求,斯大林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我不会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而这也间接导致了他儿子惨死于德国集中营。
手下大臣的孩子犯了罪要被送去前线,面对老下属对儿子的求情,斯大林直接驳回了对方的请求,所以他是出了名的“硬手腕”。
在巴甫洛夫失败之前,苏联的整体形势都不算太好,德军的装备和战术都非常先进,“老派”的苏联将军很难及时应对这样的场面,所以战争开始以后德军几乎横扫苏联大地,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的领导人就必须做出一些事情来“止血”。
巴甫洛夫在失败以后几乎失去了利用价值,现代化的战争也不再需要他的参与,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处罚一下他,根本不会对当时的局势产生影响,所以斯大林就准备利用一下自己下属的这条命(是个狠人)。
巴甫洛夫军衔高、地位高,杀了他足以震慑其他将领,让所有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注意好自己的行为,起到了很强烈的警示作用。所以在“硬手腕”的斯大林看来,这个让自己失望的将领,其性命也只有这样的价值了。
综上所述,巴甫洛夫个人失败的加上领导人强硬的手腕,是导致他被处死的根本因素。不过让苏联蒙受如此大的损失,杀了他也并没有特别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