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前的今天,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宋庆龄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宋庆龄人生时间简表】
1893年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的朋友和支持者。
1908年
:15岁的宋庆龄赴美国读书,深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1913年
:20岁时,宋庆龄返回中国,与孙中山结婚,成为其坚定的支持者和助手。
1920年代
:在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推动其理念,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政治活动,如发表“讨蒋通电”和“七一四”声明,维护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30年代
:在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坚信共产党在抗日中的领导作用,克服困难,与共产党人和左翼文化人士一同出席活动,鲜明地表明立场。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担任了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如国家副主席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社会主义道路,并积极参与国务活动。
1950年
:57岁的宋庆龄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致力于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突破西方新闻封锁,将新中国的信息传播到全世界。
1960年代
:宋庆龄继续在国家领导人的角色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同时保持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
1981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宋庆龄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作出接收宋庆龄为中共党员的决议。5月29日,宋庆龄逝世,享年88岁。
【二、宋庆龄晚年得了什么病?】
“过去三个月,我被神经性皮炎弄得动弹不了,全身都有,白天黑夜都痒得难受,所以我的时间都用来在身上涂……那些不管用的药。
“现在觉得好些了,虽然冠状动脉有点问题、关节炎也总好不了——年龄所赐,我的老天爷!
“因为关节炎和胃病在上海躺了八个月……我刚能走……就在浴室里又出了事。摔倒了,头撞在浴缸上。”
这是宋庆龄写给她的摄影师周幼马的信中的话。
周幼马上宋庆龄国际友人马海德的儿子。马海德是宋庆龄1930年代来华的美国医学博士,支持中国革命事业,并在宋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幼马在后来回忆说,晚年的宋庆龄深受皮肤病、胃病、关节炎的困扰,这些慢性病的发作频率逐年加剧。特别是家族遗传的神经性皮炎荨麻疹发作频繁,发病时皮肤奇痒难忍,身上有大块红斑,给她的身心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她的眼睛和关节也都有些问题,这些疾病使她行走不便。因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她的体重在增加,造成她较普通人更容易摔倒,有时甚至严重摔伤。
1981年4月,是宋庆龄的最后一个春天,周幼马最后一次见宋庆龄。他回忆:
“我父亲告诉我:‘她身体不好,我们正在想办法,希望让她能好起来。’当时,宋庆龄已经查出患了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因经常发烧身体虚弱很少下床。”
5月,宋庆龄最后一次参加公共活动,那是她获得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的荣誉法学博士。时间是5月8日,离她去世仅有21天。
授赠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8岁宋老坐轮椅入会场,始终面带微笑。但仪式没开始,她额头就开始出汗。坚强的老人毫不气馁,她用精神和毅力支撑着自己。
她发言时,坚持不用事先准备好的讲话录音,而是惊人地做了20分钟的现场发言。
“这一活动几乎耗尽了她最后的精力,仪式结束后,精疲力竭的宋庆龄几乎是躺在担架上被送回家中。自那以后,她几乎没有再坐起来过。”周幼马说。
下面这张照片,是周幼马为病榻上的宋庆龄拍照时的情景,这可能是她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了。
【三、宋庆龄晚年的生活】
宋庆龄一生极为低调。
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位国家名誉主席,她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但她却从来不愿意宣扬自己。在她去世后,人们整理她的遗物时,才发现她将摄影师为她拍照的底片全部销毁了。
宋庆龄晚年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中,兑现了她"与儿童结缘一生"的诺言,被誉为中国千千万万孩子的"母亲"。她一生为少年儿童的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和深厚感情。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关心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在病榻上完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并在逝世前15天为即将到来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报告会发去贺信。
晚年的宋庆龄,生活中最喜欢的是孩子和鸽子。她有这样的本领:一吹口哨,她喂养的鸽子就会飞到她手上、肩上。
作为宋的私人摄影师,周幼马在宋最后10年中,与她交往较多。他回忆说,他能感觉到宋庆龄晚年的孤独,但也能看出她内心的平静。宋庆龄晚年经常在楼上,很少下来,她有写日记的习惯,但现在她的日记还没有公开。
周幼马还回忆说,宋庆龄晚年很少出游,也不喜欢出门,特别是"文革"时期。有时候节假日,她会被政府安排参加一些公开活动,"但因为都是安排好的,这让宋庆龄觉得很无趣"。唯一让宋庆龄高兴的事情就是看电影。
宋庆龄楼上有一个放映机,可以放电影,有时候她会拿一些欧美的老电影来看,她特别高兴的时候,会邀请许多朋友,周幼马也会受邀。看完电影,她会请大家吃饭、聊天,虽然是很简单的聚餐,但感觉她比平常健谈。
陪伴宋庆龄走完最后一段人生的,还有她的贴身保姆。
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回忆,晚年的宋庆龄非常节俭,饮食简单,早餐通常只吃两片面包、一杯咖啡或红茶和一只煎饼;午餐是米饭配两荤一素一汤;晚餐则只需一碗小米粥或泡饭。
宋庆龄对烹饪有浓厚兴趣,她的书房里收藏了不少烹饪书籍,会亲自下厨制作拿手菜,并与友人和工作人员分享。
李燕娥还回忆到宋庆龄曾亲自教她如何烤羊腿、烧制咖喱鸡和西式什锦炒饭等。宋庆龄制作的咖喱鸡尤其受到亲友和少年儿童的喜爱,她还会将这道菜分送给他们品尝。
此外,宋庆龄非常喜欢吃蟹,特别是上海的清水大闸蟹,但由于患有遗传性荨麻疹,每次吃完蟹后都会过敏。尽管如此,她每年金秋时节仍会品尝大闸蟹,并会挑选一些最肥美的蟹送给北京的同事和好友。
李燕娥还提到,宋庆龄不喜欢给自己庆祝生日,她认为忘掉生日能使一个人更好地工作,年龄与人的工作、活动没有关系。然而,宋庆龄会精心安排庆贺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的生日。
李燕娥陪伴了宋庆龄整整53年,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宋庆龄秘书李云曾建议将李燕娥的工资由公家支付,但宋庆龄坚持自己支付,以表达对李燕娥多年来忠诚服务的感激之情。
【结语】
88年的非凡人生,跨越世纪的中国女性,细读宋庆龄女士,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她是革命的炬火,照亮黑暗,温暖人心。
在动荡的年代,宋庆龄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她的智慧和勇气,如同璀璨的星辰,引领着时代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
——她是慈爱的化身,关怀备至,温暖如春。
宋庆龄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儿童福利事业,用她的慈爱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她是坚韧的象征,历经风雨,不改初衷。
在人生的旅途中,宋庆龄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一生,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是智慧的灯塔,照亮前路,指引方向。
宋庆龄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她的思想和见解,如同灯塔的光芒,穿透迷雾,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
——她是和平的使者,播撒友爱,促进和谐。
宋庆龄致力于国际友好交流,她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促进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她的一生,是对和平与友爱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类共同进步的贡献。
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如同璀璨的宝石,历经时间的洗礼,愈发光彩夺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