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在第二季成为庆国权力游戏的搅动者,虽然他不愿,但却不得不参与其中。
当初,范闲得知庆帝才是他的亲生父亲,而他是一名货真价实的皇子,范闲除了震惊之余,应该还有对父爱的渴望。
从北齐传来范闲身亡的消息后,庆帝失态。本来以为那才是庆帝最真实的一面,对范闲是有着真正的爱护之情。
人们总说“虎毒不食子”,范闲从小没有在身边长大,正常人总会觉得心有亏欠,对范闲总该有更多的偏爱和保护。庆帝的确做到了对范闲有偏爱,但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份偏爱的背后更多的却是利用。
1离间范闲与都察院
见识了赖御史的一言一行,也就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刚正不阿,什么是“胆大包天”。
有错就参,谁都敢参。一生正直,说真话、做真事、为真人,这就是赖御史一生的真实写照。
之前有的文章中说,赖御史这人重名,他参天参地参皇山,为得就是名留青史。后来,细品赖御史的所作所为,才明白,什么名留青史,什么想为都察院的言官谋地位。
试问,谁会拿命博名呢?赖御史他的人生目标是要查贪腐,肃吏治,怎么可能一心求死呢。
在朝堂之上,庆帝几次想喝退赖御史,几次暗示不想再纠缠下去。只不过,朝堂之上总有坏人,一直在激怒赖御史,才使得他越参越勇,直到最后无法收场。
庆帝一直冷眼旁观,最后让赖御史“名留青史”。这个结果是范闲所无法预料的,说到底小狐狸没有玩过老狐狸。
陈萍萍告诉范闲,赖御史之所以必须会死,是因为他和胆大包天的赖御史结成了同盟,这才是庆帝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谁都敢参的赖御史和谁都不怕的范闲达成共识,试想未来的朝堂会如何?最起码这是庆帝不能容忍的,他不允许任何事、任何人脱离他的掌握之外。当年他处心积虑杀掉叶轻眉正是这个原因。
范闲不敢相信刚才还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赖御史,就那么被活活打死了,血肉模糊,死不瞑目。
而庆帝最为阴险的一招是让范闲作赖御史被杖毙的见证人,都察院从此与范闲势不两立。
2范闲孤立于百官之外
科举对于天下的学子来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尤其是寒门学子,苦读数年为得也不过是鲤鱼跳龙门,通过科举成为人上人。
可庆国的科举却是递条子、开后门、加塞的渠道,范闲被二皇子举荐成为春闱主理人,这本身就是一条长满了荆棘的路。
不得不说二皇子够狠,庆帝够阴。
范闲被看不见的手推着往前走,在春闱中发现了各种猫腻,以范闲的性格是不可能忍着不管的,尤其是看到一众学子那殷殷期待的眼神,范闲不能视而不见。
杨万里被替换,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答案显而易见,只能是陈萍萍在庆帝的授意下做的。不然,谁还有这么大的胆子,难道真的不要命了吗?
范闲拉着太子进宫讨公道,庆帝和陈萍萍早就拿着以前的奏折等在那里,范闲接下这滔天大案。
而这些案子中所有的主谋或者说是背后之人都指向了一个人,当朝宰相林若甫,林婉儿的父亲,范闲的老丈人。
这一切其实范闲心知肚明,庆帝让他做孤臣。孤臣就要和百官为敌,试想范闲将当朝宰相扳倒,而这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员又都曾得到过林若甫的提携,面对范闲,谁能不恨他?
可范闲万万没想到,刚要查老丈人林相,庆帝就送上了证人,举证林相杀人灭口。
林相得知此事后,万念俱灰,一生为庆国鞠躬尽瘁,到头来却落得个免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林相为了范闲,更为了保全一双儿女不得不借口养老回乡。
此事发生的一切,范闲越来越看不懂庆帝,但他却从未想过要与他为敌,直到后来陈萍萍出事,才让范闲与庆帝彻底决裂。
3最强之人却迎最惨结局
陈萍萍活至今日只有一个目的,为叶轻眉报仇,为范闲铺路。他的人生在得知叶轻眉死讯之时就结束了。
直到范闲长大成人来到京都,陈萍萍的眼中才有了光,仿佛他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而陈萍萍经过二十多年抽丝剥茧的探察,也终于确定庆帝才是真正杀死叶轻眉的幕后黑手。同时,陈萍萍也知道庆帝乃是深藏不露的大宗师,这就等于宣布想为叶轻眉报仇并不容易,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
也正因如此,陈萍萍才为庆帝布下一张大网,正是大东山之局,而因为庆帝技高一筹,暗控遍布,陈萍萍最终败落。原本陈萍萍是不必身死的,但他放不下为叶轻眉报仇的执念,只身赴死,在与庆帝的对峙中,虽用叶轻眉留下的双枪伤了庆帝,却并不危及性命。
而陈萍萍最终落入庆帝之手。
庆帝宣布陈萍萍三宗罪,判凌迟酷刑。而且,必须在范闲回京之前完成行刑。因为庆帝知道,如若范闲回京必定会救下陈萍萍。看来庆帝是狠下心治陈萍萍于死地,就像他当年对付叶轻眉一样。
范闲经过大东山这战返回京都途中得知陈萍萍将被处死,千里奔袭,像疯了一样狂奔回到都城。
当范闲在换了十匹马之后,终于赶回京都,而刑场上的陈萍萍已经不知被凌迟了多少刀,身上几乎没有了皮肉。范闲混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冰刀般的寒气,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行刑的刽子手都不自觉退后。
范闲脱下自上的衣袍盖在陈萍萍的身上,将他抱在怀里,而范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扭断了刽子手的脖子。
陈萍萍撑着最后一口气等范闲归来,看着眼着最疼惜的那个孩子,他只能用仅剩的力气握住范闲的手,在他的怀里溘然长逝。
而陈萍萍的离去,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范闲自此与庆帝彻底决裂。
范闲与庆帝虽是亲父子,却也是真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