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长江三角洲沙嘴不断前移,出海口逐步东进,旧沙嘴不断“长”出新的沙洲,使河道变窄,这些沙洲陆地,初期尚未厚实,易受江流海潮影响,加之主泓道不停摆动,也会冲坍部分阻流的沙洲,生活在上面的民众,甚是危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送别宠姬樊素的《长相思》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宋王安石应招入汴京,从金陵买舟东下,经瓜洲入古运河,留下名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细读诗人关于瓜洲古渡的诗篇,让人情不自禁怀想古瓜洲的风雅。
但那个被军事家看中、诗人吟唱、南北商贾趋驰的繁华瓜洲,其实在清末已被长江的浪涛冲塌殆尽。
1长江口的演变与瓜洲的诞生
距今约6000~5000年
,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长江口在镇江扬州以下呈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堆积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湾。
公元前1世纪
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
六朝时期
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寥(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
唐
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
北宋
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
南宋
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
清雍正
以后形成海门群沙。直至
清光绪
年间启东群沙并岸,三角洲北岸今天面貌基本形成。
随着长江三角洲的沙嘴不断前移,出海口逐步东进,老的沙嘴边缘逐步收窄,通过合并沙洲接陆,同时不断长出新的沙洲,使河道变窄,主泓道不断摆动,冲坍部分阻流的沙洲。扬州镇江水道原阔40里,后逐步收窄至20里。最先长出的是北洲(今沙头、李典),后又长出南洲(头桥、镇江高桥),瓜洲也在此时形成;后来还长出新民洲、世业洲,这些沙洲或悬江心、或接北岸,但建置上一般属于镇江。
隋代以前
,运河的入江口在丹徒,北岸滨江为今扬州扬子桥(吴州路),江面阔40里。后来由于扬子桥以南的江面积沙成洲,因其形状如瓜,称为瓜洲。“瓜洲,原来是江边上的一个村子,后来由于扬子江(长江)的流沙冲积,到晋代的时候,逐渐‘长’出了一大块陆地。”扬州水利史专家徐炳顺介绍,初形成的瓜洲状如一个“瓜”字,同时,漕河至此分为三支,亦似瓜字,故名瓜洲。
开始叫瓜洲村,亦称瓜步、瓜渚、瓜埠。《嘉庆瓜洲志》说:“瓜洲虽江中沙渚,然始于晋,盛于唐宋,屹然称巨镇,为南北扼要之地。”
唐开元
以后,沙洲面积日广,民居其上,渐为大江南北交通襟喉,这时江面已束狭为20余里。
2瓜洲的军事价值
历史上的瓜洲,是漕运要冲,古运河的入江门户。地方虽不大,却素有“江防要塞”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关史料记载,瓜洲城镇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为了防范倭寇,当时的地方官沿江岸修筑了周543丈、9尺高、2丈1尺厚的“城墙”,后时时加筑形成了环抱四周的城池。
明代的瓜洲是一座特别的城池,是与镇江同等重要的“第二重门户”,著名地理志书《读史方舆纪要》援引《江防考》(明万历二十七年)有这样的描述:“大江南岸圌山、北岸三江口,为第一重门户,而镇江瓜洲则第二重门户,仪真(征)天宁洲为第三重门户。”
清代雍正年间江都县行政总辖6个“都”,每个“都”管辖12个“图”,时隶属江都县的瓜洲管6个“图”。城内还设扬子桥、皂角林、花家园等兵防部队“铺”,总兵力超过100人。据说一般乡镇不能屯兵,只有地位重要的“关隘要地”才设置兵防。
3运河与古渡成就瓜洲的繁华
由于江中流沙不断淤塞,扬州与京口(今镇江)之间的舟船往来,要经过瓜洲沙尾,在大江里绕行60里远,不仅延长江航行时间,而且漕船常被江水浪涛淹没。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时,齐瀚迁润州刺史,以“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远六十里,多风涛”,便奏请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20里,开伊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长25里,即达扬子镇,并立伊娄埭,官收其入,亦曰伊娄堰。这是说润州(今镇江)刺史齐瀚从瓜洲向北开凿了一条长达25里的运河,名伊娄河,又称新河、瓜洲运河。
从此京口到扬州的漕船,不再绕道,既缩短了航程,又免除了风水之灾,而且每年的运费大减。自此,瓜洲就成了大运河的出江口、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也是漕运中转北上的门户和盐运的出江要道。
南宋以后,瓜洲距离京口愈来愈近。据说,站在瓜洲城楼上可以同金山上的人互相喊话。《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唐宋以来,滨江周渚日增,江流日狭,宋时瓜洲渡口犹十八里,今瓜洲至京口不过七八里。”
明代的瓜洲城池,由于商贸发达,堪称运河漕运和盐运线上的一座“明星之城”。扬州水利史专家在为大运河申遗整理资料时,偶然发掘出多幅100多年前瓜洲坍入长江前的《城河图》、《治水工程图》等,展现了因河与渡而兴的繁华的古瓜洲的图景。
瓜洲“城”内街巷齐全,商贸发达。据《嘉庆瓜洲志》记载,古代“在江都县南45里,东至丹徒县连城洲,西至花园港,南至金山,北至扬子桥,东北至冯家桥,皆瓜洲巡检司所辖也”。疆域面积等于如今瓜洲镇行政辖区面积48.59平方公里的一半多。城内有标志性建筑大观楼、文昌桥、拖桥、城河等。
古瓜洲的繁华在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说岳全传》写过岳雷瓜洲遇险;四大名著《水浒传》有张顺瓜洲渡江取润州城,《红楼梦》中妙玉和巧姐沦落瓜洲,所以87版红楼梦刘姥姥寻巧姐那段戏,也安排在瓜洲拍摄。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说,更是广为人知。
有文史专家考证,瓜洲的大观楼其实就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里的“风雪大观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长江四大名楼。估计这也是今日瓜洲欲将其重建的要义所在。
《瓜洲续志》还记载:瓜洲镇城内外共有14坊,其第九坊有民房数十间,史称“九城坊”。城内有东南西北4条主干道大街,另有街巷包括:镇庙大街、青石街、越河街、马家巷、井巷、黑巷、杨柳巷、郁家巷、铁锚巷等。由于水上交通便利,瓜洲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史料记载:“每岁漕艘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还络绎。”
4兴也长江,亡也长江:古瓜洲兴衰的宿命
江沙不断淤积,导致径流改变方向,为瓜洲坍塌入江埋下了隐患。
明末清初,从仪征青山到十二圩的江面上淤涨出北新洲、礼记洲、回龙洲、沙曼洲等江心洲,并逐渐并连,通称北新洲(即今世业洲),大江遂分为两汊,主泓在北汊。
江流北移,是后来瓜洲坍塌沉没江中的主要原因。清道光初年(1820年前后),江宽仅七八里,当时江岸直逼镇江蒜山、北固山、象山脚下,金山、焦山均为江中孤岛。但随着长江主泓道的逐渐北徙,明末清初,瓜洲一带江岸已开始受冲。
据《瓜洲续志》记载,到道光十年(1830)以后,瓜洲城“逐年愈坍愈甚”,虽经多次筑修,仍无济于事,至光绪元年(1875)瓜洲全城沦入大江。
在此期间,镇江一侧江岸却日益淤积,征润洲东延,金山原在京口西北江心,这样才有白娘子水漫金山的可能。至同治八年(1869),“涨沙直连南岸,山南竟不通舟楫”。清末以来,金山沙涂继续向东、向北淤涨,致使大京口和甘露口先后于20世纪30年代淤平,填筑成街道,小京口虽未完全淤平但已不能正常通航。
今日征润州的北端已伸展到过去北岸瓜洲旧城,其东端形成的征润新滩已达焦山以东江面,逼近丹徒口外。因而今江南运河不得不改从谏壁镇新运口入江,丹徒口仅能通过一般小型船队。
5新瓜洲
“运河拥抱扬子江,千年古渡四海扬”,在瓜洲旧城以北四里埠,就是今天的瓜洲镇。这是旧城居民移居,在清末民国时期重建的一座新镇。
新瓜洲位于邗江区西南部边陲,长江北岸,地处扬州、镇江两市交界处,距扬州市区15千米,辖域面积16.02平方千米,瓜洲镇总人口为1.46万,2001年5月,运西乡并入瓜洲镇。
今天瓜洲还有汽车轮渡,与江南岸镇江双向对开,润扬大桥建成之前,它是江南江北车辆物资人员交流的必经之路。
古渡瓜洲已陷,今日瓜洲却在重建,古渡公园、大观楼、诗渡纪念园、润扬森林公园均有计划维修维护复建,新瓜洲乘大运河申遗之东风,定能重现古渡风采。
下河络子:[玫瑰]原创作者!地方文化、地理历史、旅游美食爱好者!感谢您关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