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国际形势,风云际会变幻莫测。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迎来的他的新一任主人,清文宗咸丰皇帝。作为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他短短31年的人生,
遭逢了中国近代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在内忧外患之中,这个年轻的帝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终心力交瘁惨淡离场。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虽然在国际地位上遭受巨大的打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王朝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列强对大清帝国的底细还不是特别清楚,而清朝内部也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承认中国在军事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咸丰帝奕詝在即位伊始,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也想收拾他老爹道光皇帝留下的烂摊子,也曾整顿吏治打击腐败,重用肃顺等大臣,打击满清权贵提拔汉臣。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带着皇室成员逃到热河,临行前奕詝对祖宗牌位趴地叩头,血流满面。而逃到热河后,在一系列打击下,从小体弱多病的奕詝开始放纵声色,不久病逝于承德。
咸丰帝病逝前为了确保帝位的延续和皇位的继承,他为年幼的皇子设置了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八位辅证大臣的人员也是煞费苦心,有满人也有汉人,既有皇室宗亲也有实权勋贵,同掌证印“同道堂”。但咸丰为了权力的均衡,还给两宫太后一枚证印-“御赏”,作为平衡牵制八大顾命大臣手段。咸丰想法是好的,幻想着两宫太后如孝庄辅佐康熙那样,不过他低估了权力对人的腐蚀,而慈禧也不是孝庄,她是晚清最负盛名的阴谋家,对权力十分热衷。而本身来讲权力的分散,其结果往往是一场不死不休的血雨腥风
一、
叔嫂联手,辛酉政变
在咸丰设置八大辅臣的时候,将三个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排除在外,分别是:恭亲王奕?、
御前大臣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这三人是当时留守北京的重臣,同时也掌握着清朝的兵权。特别是恭亲王奕?,乃是咸丰帝异母弟弟,个人威望和朝中名望极高。不仅是当初与咸丰争夺帝位的皇子,也是留守北京与西方列强周璇的晚清名臣。咸丰在位时,时常对奕?进行提防和打压,咸丰临终前都不肯见奕?一面。这两兄弟的关系用势如水火亦不为过,
奕詝
临死都没有放下对奕?的猜忌。
而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不仅对满清八旗子弟打压惩戒,在热河行宫也对太后议事不屑一顾,甚至一度让咸丰帝效仿汉武帝为皇子杀其母留其子的“钩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专权,可以说,这是慈禧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个鱼死网破。就这样慈禧和奕?一拍即合密谋成事,先是故意示弱来成功麻痹了八位顾命大臣,最后快刀斩乱麻,利用咸丰皇帝的灵柩发丧回北京的时间秘密准备,而仅用三天时间发动了辛酉政变,八位顾命大臣被打得措手不及,各成员被杀被贬,其中号称晚期最后的顶梁柱,能够
力挽狂澜、扶危革弊的肃顺更是被斩首于菜市口,
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
二、叔嫂反目,垂帘听政
在成功扳倒八大赞襄政务大臣后,慈禧和慈安这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真正开始掌控了大清朝的最高权力。同时外有议政王奕?主政,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从而开始了所谓的“同治新政”。但是绝对的权力是一点都不可能与他人分享的,无论再好的同盟也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叔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慈禧对奕?也越来越不满的同时也感到了危机感,说他:“狂妄自大,跋扈专擅”。此时的恭亲王奕?并不具备扳倒慈禧的实力,但慈禧收拾奕?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首先发难,弹劾奕?,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两日后两宫太后就以同治帝名义颁诏,以其目无君上,免去他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一个小小的编修,毫无凭据,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就能让权倾朝野的摄政王被革职,可以想象此时的两宫太后其权力是多么强大。
三、独断专行,晚清真正的统治者
随着奕?的革职,慈禧太后已经做到了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虽然名义上还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随着慈安太后暴毙,慈禧太后开始独揽大权,不是皇帝胜似皇帝。清朝的皇帝任命也不过是老佛爷的一句话。皇帝变成的慈禧的傀儡和工具。
慈禧太后一共掌权47年,其中独掌大权近30年。在慈禧太后掌权时期,清朝真正做到了全方位落后于世界。虎头蛇尾的洋务运动,清王朝花费巨资,耗时耗力,却只呈现出虚假的繁华,成为了清朝掩盖其腐朽的遮羞布,最终被日本彻底打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清王朝不仅失去了列强在远东代言人的身份,也将大清王朝的孱弱和衰败彻底呈现给了世界,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让大清王朝坠入无尽的深渊,让中华儿女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
现代学者孔祥吉评价慈禧说:“五十年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地球上的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政治改良,而中国却被这样一个充满权力欲望的女人把持着,死气沉沉,发展迟滞,为了一己之私利,她可以施展阴谋,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终于酿成了死后三年清王朝的国破家亡。不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给我们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她的热衷权力、崇尚专制的遗毒,到今天也不能说已全部肃清了。
有人说清王朝的败亡不能全怪到慈禧太后头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甚至搬出西方一些学者对慈禧太后积极的评价,比如:睿智、独特魅力等称赞的字眼。我想说的是,的确,清王朝的被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不会被人为所阻碍的。但是因为个人的私欲,而将国家和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慈禧太后也算是在历史上留名了。在慈禧死后三年清朝亡国,而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内,中国被列强欺凌,甚至差点被日本侵略得亡国灭种。要不是天佑中午,在共产党毛主席的带领下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现在必定不会有如今的国际地位和富庶生活。
时光不会重来,历史也不容假设,但是,我相信如果咸丰当时能够决绝一些,听从大臣的意见,将太后诛杀。大清王朝甚至中华民族的走向或许将是另外一种结局。不过历史真正的魅力不仅包括品位过去的辉煌与灿烂,同时也折射着过去的苦难与沧桑。关键在于现在的反思与启示,任何的假设都是浮云,以史为镜,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