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的一天,董卓乘车前往皇宫,由吕布作为护卫,结果董卓还未进入皇宫的大门就遇到了刺客。
而董卓在临终前曾大喊六个字,结果被耻笑了千年,这六个字就是“吾儿奉先何在”。
事实上,这个奉先是吕布的字,所以董卓临终前的这六个字是在呼唤吕布保护自己。
而这句话之所以会被耻笑千年,是因为吕布早就背叛了董卓。
在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冲了出来,对着董卓大喊“奉旨讨贼”,董卓这才知道吕布背叛了自己,对着吕布怒骂一通后被吕布刺死。
其实董卓被刺杀是必然的,只是刺杀会不会成功的区别。
因为董卓在进入东汉的权力中心后既没有获得地方上的支持,也没有获得中央的其他官员支持,所以东汉的主流政治舆论并不喜欢董卓。
但董卓在当时又是最强的诸侯之一,手下掌握着西凉军。
《三国演义》我们都看过,里面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这次联合最终失败虽然有十八路诸侯内部不团结的因素,但也能看出西凉军的强悍。
董卓被东汉主流舆论厌恶,朝堂上自然会有不少人想要弄死他。
像献上七星刀的曹操,拔出宝剑对董卓大喊“吾剑也未尝不利”的袁绍,便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
但董卓掌握着一个强悍的军事集团,明着杀他自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这些人只剩下暗杀这一条路了。
公元192年的这次刺杀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暗杀者策反了吕布。
在当时董卓已经被刺杀很多次了,所以对于暗杀非常小心。
而吕布在当时是董卓的义子,又是出了名的能打,所以董卓对其相当器重,出行时经常带着吕布。
因此当时以王允首的一群朝臣看到董卓和吕布出行一起,便起了离间吕布和董卓的心思。
在《三国演义》中,王允先是假意要将自己的歌女貂蝉嫁给吕布,然后直接将貂蝉送去了董卓那。
王允和貂蝉通过精湛的表演,让吕布相信王允本来要将貂蝉嫁给自己,但被董卓截了胡。
于是吕布成功被王允策反,随后配合王允刺杀了董卓。
当然,在正史中情况并非这样,因为正史里压根没貂蝉这号人物。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在王允准备刺杀董卓之前,吕布就已经对董卓有了反心。
而且吕布有私通董卓的妻妾,很害怕董卓怪罪,所以王允只是和吕布袒露了他们要刺杀吕布的计划,吕布就直接加入了。
因此当董卓遇刺时喊出那句“吾儿奉先何在”就显得非常戏剧性了,不得人心的董卓在呼叫护卫后,被自己的护卫一戟刺死的剧情总是会让人不由得笑出声来。
之后董卓更是被看守尸体的兵士点了天灯,下场可谓悲惨。
不过董卓这句非常有戏剧性的话,却成了很多现代人的口头禅,因为现代的男性,尤其是年轻的男性,非常热衷于让别人叫自己父亲。
大学寝室里没有一句“爸爸”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多叫几句。
所以“吾儿奉先何在”也成为了朋友之间的玩笑口头禅。
当然,比起这句话,吕布杀董卓时衍生出的另一个梗则更加出名,那就是吕布杀义父。
正所谓“人中赤兔马中吕布,方天画戟专捅义父”,在吕布杀掉董卓这个义父之前,他已经杀掉了自己的前义父丁原。
虽然在正史里没有明确记载丁原是吕布的义父,但吕布是丁原提拔起来的,且丁原对其非常信任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此外吕布在杀掉董卓之后,还曾想拜曹操为义父,导致不少人认为他拜义父上瘾。
而将吕布专杀义父这个梗推向高潮的原因,恐怕和吕布的扮演者张光北脱不了关系。
最经典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是1994年版,而这一版的吕布扮演者张光北,恰好扮演过后来《亮剑》中的楚云飞。
和铁骨铮铮,大喊出“军人,要有骨气”的军人楚云飞不同,说出“布飘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公若不弃,布愿拜为义父”的吕布显得非常反复无常。
当同一个扮演者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时,吕布在拜义父时的剧情怎么看怎么有反差感。
所以吕布拜丁原和董卓为义父,后来又杀掉他们的剧情,就格外的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