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光绪帝为何早早驾崩?专家验出结果:38岁死状惨烈引人痛惜
创始人
2025-07-20 06:33:43
0

在1908年深秋的那个10月21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的生命意外地画上了句号。令人震惊的是,仅仅相隔22个小时后,那位实际统治大清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中合上了双眼,享年74岁。

大清帝国的两位最高统治者,竟然在短短的一天之内相继离世,这无疑在民间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疑惑:这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光绪皇帝,正值壮年,且生活习性一向规律,为何会突然离世?

虽然皇室对外宣称光绪是因病辞世,但坊间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他是被人谋杀的。然而,谁又敢在皇宫之中,对皇帝下此毒手呢?

这个谜团困扰了人们百余年。直到2008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多家单位联手,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专家们终于揭开了这桩历史悬案的真相。

光绪皇帝的死因,果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1

1875年的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离世,没有留下子嗣。

根据皇室的传统,理应从同治皇帝的下一辈,即“溥”字辈的孩童中,选择一位来承袭皇位。

昔日,宋仁宗亦是无子,便选取了堂兄濮王之子赵曙为嗣,后成为宋英宗,此为例证。

但这样的做法,慈禧将会退位为太皇太后,难以继续操控朝廷大权。反复思量之下,慈禧断然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要打破“父死子继”的旧例,改用“兄终弟及”的规矩,从皇族中选定一位“载”字辈的孩童,将其过继给咸丰帝为子。

最终,慈禧选定了醇亲王奕譞年仅四岁的儿子载湉。从血缘上说,载湉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而母亲则是慈禧的亲妹妹。因此,载湉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

这份双重的血缘联系,加之载湉年幼无知、易于操控,使得他成为了慈禧心中最理想的大清皇位继承人。

当醇亲王奕譞听闻自己的儿子被选中为皇帝时,他瞬间软倒在地,放声痛哭。然而,他的泪水并非出于喜悦,而是源于深深的忧虑。

他深知自己儿子的性情和慈禧的手段,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在1875年2月25日那一天,尽管内心充满了不情愿,年幼的载湉还是被命令正式进入皇宫,成为大清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即后来的“光绪”。

慈禧太后为了避免同治帝的过失在光绪身上重现,从小便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教育。然而,与其说她希望光绪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不如说她更渴望将他塑造成一个顺从且孝顺的儿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慈禧不仅中断了光绪与醇亲王夫妇的日常联系,还特意嘱咐帝师翁同龢在教授皇帝时,要特别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她反复向光绪灌输一个观念:她才是他唯一的母亲,除此之外,他再无其他母亲。

可是,小孩子嘛,尤其是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哪有不淘气的呢?但慈禧却无法容忍光绪展露出一丝一毫的孩子气。走路时,他不能东张西望;谈话时,他不能嬉戏打闹;甚至吃饭时,他也不能吃得太饱。

一旦光绪稍有违抗,慈禧便会严厉训斥并罚他下跪。“(太后)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罚令长跪。”她的霸道和专横给年幼的光绪留下了深刻的阴影,使得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暴躁和偏执。

光绪时常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打人。然而,每当他看到慈禧时,却又会浑身颤抖、惊恐万分,仿佛面对的是一头吃人的怪兽。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在大清的传统中,皇帝年满14岁并完成大婚后,即应接手国家大政。然而,慈禧却迟迟不肯交出政权,光绪皇帝的大婚也因此一再推迟。直到他19岁那年,慈禧才终于为他选定了皇后——叶赫那拉·静芬。

静芬的外貌并不出众,且时常如同密探一般监视着光绪,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感到极度的不适。他内心深处对这位皇后并无半点喜欢,但出于无奈,他无法、也不敢拒绝这门婚事,因为静芬毕竟是慈禧的亲侄女。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束缚,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自主,光绪在好不容易盼到亲政之后,却惊愕地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同样毫无决策权可言。

在光绪皇帝所谓的“亲政”期间,他曾三度试图挑战慈禧的权威,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首次挑战,是在日本高调挑衅之时。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不顾慈禧与李鸿章的劝阻,毅然对日宣战。然而,威海卫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使得他希望通过此战立威的愿望落空。战后,慈禧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光绪帝对此极为不满,以割地太多为由拒绝在条约上盖章,并向慈禧提出迁都的建议。然而,慈禧不仅未予采纳,反而强迫光绪帝批准了条约。

第二次挑战,是光绪帝试图推行“维新变法”。甲午战败后,他深感国家需要变革,于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宣布变法。在短短的103天内,他颁发了286道谕旨,平均每天3道,同时裁撤了大量官员,其中包括许多慈禧的亲信。然而,这场变法却触动了慈禧的底线。她见光绪帝的变法行动如此迅猛,便打算废掉他。光绪帝得知此消息后,为了保全新政,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建议,试图发动政变。然而,这一计划却被袁世凯出卖给了慈禧。慈禧大怒之下,立即剥夺了光绪帝的所有权力,将他囚禁在瀛台,并宣布重新“训政”。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宣告失败。

第三次,在“庚子之变”那年,光绪倾向于和平解决。面对八国联军的铁蹄,他认为清政府并无与列强对抗的实力,于是力劝慈禧考虑迁都,寻求和平。但慈禧却一意孤行,选择了与八国宣战。结果,北京沦陷,圆明园化为灰烬,慈禧在恐慌中决定带着光绪西逃。

然而,光绪却显得异常冷静。他命人取来朝服和朝冠,打算亲自前往使馆与列强和谈。慈禧自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计划。此时,光绪的宠妃珍妃也站出来为光绪说话,她坚信只要光绪能留下来,就有机会在列强的支持下重新夺回大权。

但慈禧对权力的执着远超乎想象。为了打消光绪的念头,她下令将珍妃推入井中。无论光绪如何哀求,慈禧都无动于衷。《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一悲惨的瞬间:“珍妃昂然进言,皇帝应以国家为重,太后可避难,但皇帝必须留京。太后大怒,命令内监将珍妃沉入井中。”

事业与生活的双重打击让光绪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被囚禁的十年里,他变得越来越沉默。据宫廷女官裕德龄回忆:“每天早朝时,他依旧穿着华丽的朝服坐在太后的旁边接受群臣的朝拜。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发言和批阅文件都由太后一人完成,他只是默默地陪着太后坐着。”下朝后,他又被像犯人一样送回瀛台。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

2

在熬过了长达十年的囚禁生涯后,1908年10月21日,光绪帝的生命突然走到了尽头。

据史书记载,光绪帝自幼体弱多病,步入中年后,健康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在他离世的前一年,光绪帝已然疾病缠身,病势沉重。

从清宫所留的光绪脉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光绪帝的身体状况确实堪忧。在被囚禁的十年间,他传唤御医的次数竟高达900次,这一数字堪称“清朝皇帝之最”。

光绪帝自十三四岁起便患有严重的遗精症,他在自述中提及:“遗精之病已近二十年,初时每月频发十数次,近年虽减至每月二三次,但仍有无梦自遗之时,冬季尤甚。”

除了遗精症外,光绪帝还身患多种疾病,包括神经官能症、肺结核、心悸、失眠等。在长时间的压力和抑郁之下,他的身体状况早已亮起红灯。因此,他在38岁这一年突然离世,或许并不令人意外。

然而,除了因病而亡的说法外,还有一部分人坚信光绪帝是被人谋杀的。据光绪帝的医生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中所述,光绪帝在去世前三天“在床上翻滚”,“大声呼痛”,且“面色黧黑,舌苔焦黄”。屈桂庭认为,光绪帝的病情突然恶化,且临死前的症状与之前的疾病毫无关联。

更令人生疑的是,按照惯例,皇帝死后应由内务府负责装殓,并供王公大臣吊唁。然而,光绪帝的入殓事宜却是由太监全权办理的,整个过程异常神秘,许多王公大臣甚至未能见到光绪帝的遗容。

一个是官方的说法,一个是民间的传闻,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相呢?

3

在探寻清光绪帝死因的旅途中,“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倚仗现代科技的力量,对光绪帝的遗体和遗物进行了缜密的检测,最终得以揭示这一历史真相的面纱。

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中砷元素含量异常之高。

或许提及“砷”,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若说到“砒霜”,那几乎无人不晓。这是一种极具毒性的药物,而砷,恰恰就是砒霜的主要构成成分。

光绪帝头发内的砷含量竟高达2404毫克/克,相较于当代正常人头发中的0.14毫克/克,两者之间的差距令人咋舌,高达17000多倍!

即便是与同时期的隆裕皇后相比,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也足足高出了261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百年之后进行的检测,可以想见,在光绪帝百年之初,他头发内的砷含量必定更为惊人。

为了更精确地验证内心的推测,专家们进一步检测了光绪帝墓葬的周边环境以及他生前所穿的衣物。

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帝墓葬周围的环境砷含量处于正常范围,这表明他头发中高浓度的砷并非源自周边环境的污染。

而在光绪帝生前所穿的衣物中,胃肠部位对应的区域砷含量异常之高。

基于这些发现,专家们得出结论:光绪帝的死因是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

那么,谁可能是光绪之死的幕后凶手呢?

翻阅历史的篇章,有几个名字浮现在眼前,与光绪之死紧密相连。

首要之人,便是袁世凯。

这一说法,源自末代皇帝溥仪的笔墨。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提及曾听闻太监李长安谈及光绪离世的疑云。他道:“光绪在临终前日尚且安好,却因一剂药物而命丧黄泉。”后来方知,这药竟是袁世凯所遣之人送来的。

袁世凯与光绪的纠葛,早已为世人所知。光绪帝被囚,戊戌变法百日而夭,皆是因袁世凯的告密。因此,光绪对袁世凯的怨恨深入骨髓。

在西逃庚子之变的路上,有人目睹光绪与太监嬉戏,光绪在纸上绘一乌龟,背上书袁世凯之名,而他则以弹弓射之,借此抒发心中之恨。

袁世凯惧怕慈禧逝世后,光绪重掌大权,报复自己。于是,他便先发制人,送上一副毒药,终结了光绪的生命。

尽管有人猜测袁世凯可能是光绪帝之死的幕后凶手,但学者们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且不提在光绪帝驾崩之时,袁世凯并未在京城,因此缺乏作案的时间和条件。单就外臣向皇帝进药这一环节而言,便存在着诸多难以忽视的瑕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曾明确指出:“皇帝用药绝非儿戏,宫廷中有着严明的规矩。药物的熬制必须由太医院的御医与太监在御药房中共同监督完成。为了确保安全,皇帝所服之药需煎制两份,合并后再分为两杯。其中一杯先由御医试饮,确认无误后,皇帝方可服用另一杯。在配药过程中,任何药名或剂量的差错都将被视为大不敬之罪。因此,袁世凯从外部送药毒害光绪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也提到,袁世凯在光绪帝临终前确实曾进献过药物。但这些药物均为外敷之用,而外敷药物是不可能导致光绪帝体内出现大量砒霜的。由此可见,袁世凯毒害光绪帝的说法难以成立。

李莲英,这个名字与光绪之死的谜团紧密相连。有传闻,他的嚣张行径在慈禧的庇护下于宫中肆虐,对光绪也缺乏应有的敬畏。在光绪遭囚禁的日子里,他为了取悦慈禧,甚至蓄意克扣光绪的日常供给,惹来光绪的极度不满,乃至于在日记中发下了斩杀李莲英的誓言。然而,这样的记述在某些史料中却遭到了质疑。

李莲英百年后,世人赞誉他待人以仁,处事以宽,这样的品格似乎与他对待光绪的行为格格不入。更何况,在清末太监信修明的回忆录中,光绪与李莲英的关系被描绘得颇为和睦。据说在光绪西逃的艰难时刻,李莲英不惜将自己的被褥让给光绪御寒。光绪也曾感慨,没有李安达的照料,他可能早已不在人世。甚至在病重之际,光绪还特意嘱托醇亲王和皇后,日后要对李莲英善待有加。

由此观之,李莲英毒害光绪的说法似乎难以自圆其说。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研究来揭晓。

谈及慈禧或许毒杀光绪的史料,委实不胜枚举。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子察存耆曾在《关于光绪之死》中如是道出:“那时西太后病势已重,又恰逢光绪帝稍感不适,她便命李莲英送药给光绪,并要他亲眼看着光绪服下才能回禀。而光绪服药的当日下午,便匆匆辞世。”

书画大家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一书中亦有所记载:在光绪帝驾崩的那一天,他的曾祖父、礼部尚书溥良正在太后寝宫外侍疾。他亲眼见到一个太监从乐寿堂端出一个盖碗。溥良好奇询问碗中何物,太监回答道:“这是老佛爷赐给万岁爷的塌喇(酸奶)。”然而,那名太监送去不久,太监小德张便向太医院正堂宣布了光绪皇帝的驾崩。

更早在1904年,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已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吐露心声:“皇太后一旦驾崩,对皇上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灾祸。如今围绕在皇太后身边的宫廷大臣及监官们都心知肚明,太后驾崩之时,便是他们为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之日。”

综合这些记载来看,慈禧毒杀了光绪似乎已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共识。

慈禧是否对光绪下了毒手,历史中的确存在一些蛛丝马迹。

首要的是,慈禧曾经有过废黜光绪的意图。戊戌政变之后,她一边以光绪生病的名义发布诏书,限制其政治活动,一边则册封溥儁为大阿哥,接入宫中读书,显然是为其接替光绪做好铺垫。只是因朝内外反对声音太大,列强也持否定态度,这个图谋才未能得逞。

再则,慈禧甚至表示过自己绝不能先于光绪而去。在慈禧的一次生辰宴上,她因多食奶酪而病倒,得知光绪面有喜色,她愤怒地宣告:“我不能先尔死!”其权力欲望和对光绪的敌视可见一斑。

更为蹊跷的是,为光绪诊治的大夫们竟然都受制于慈禧的操控。如名医陈莲舫,在为光绪看病时,竟然不能直接询问皇帝的病情,所有症状都由慈禧代为叙述。陈莲舫在诊脉时也只是做做样子,因为真正的病情他根本无法得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出的药方又怎么可能真正对症呢?而且,据称光绪的药物配制也都得听从慈禧的指令。这种种做法,无疑都让人对光绪的死因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光绪驾崩前夕,慈禧已有所布置。她命人预先将皇帝的梓宫安置于乾清宫,以备不时之需,为光绪的丧事做好周全准备。而在光绪离世的前一日,慈禧又册封载沣为摄政王,更亲自下达懿旨,命年仅3岁的溥仪于20日下午入宫。

此间种种,无不透露出慈禧对光绪之死的紧密关联。她或许已感知到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深恐百年后光绪会颠覆她的毕生经营。因此,慈禧极有可能暗中下令,毒杀了光绪。

恽毓鼎在《澄斋日记》中亦有所指:“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此言非虚,慈禧之举,实乃权谋之极致,却也为大清王朝埋下了深重的祸根。

总结:

光绪帝,这位晚清时期的皇帝,其人生犹如一幕幕沉重的悲剧,始终笼罩在慈禧太后的强权之下,难以自拔。他虽有心挣扎,寻求自主,却每每受挫,无力回天。

他既无法护卫己身,更难以庇护所爱之人,甚至在生命的终结之际,也未能逃脱慈禧的巧妙安排,先行离世。

在与裕德龄的交谈中,光绪曾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愤:“我无从将我的意志昭示于天下,更无从施展作为,因此外界对我知之甚少。我不过是一具傀儡,徒有其表。若再有外人询问,你只需告诉他们我真实的处境。我怀有振兴中华之志,但你也知道,我无权无势,空有抱负,难以实现。”

平心而论,光绪帝在晚清五位帝王中,堪称最具改革意识的一位。然而,他虽有满腔热血,却苦于无权无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深渊。

相关内容

NBA夏季联赛战报:湖人9...
北京时间7月13日NBA夏季联赛 常规赛,新奥尔良鹈鹕对阵洛杉矶湖...
2025-07-20 00:43:42
曾楚重器亮相国博!虽有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铜冰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铸造工艺至今难以...
2025-07-20 00:33:29
原创 ...
【标题】:神秘唐刀:隐秘的历史传奇! 唐刀,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中的...
2025-07-20 00:33:29
原创 ...
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东东陪同家人一起出席纪念活动。从毛东...
2025-07-20 00:33:26
原创 ...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我国的国庆节是...
2025-07-20 00:33:23
在巴文化遗址“双子星”中 ...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向宇 摄影报道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
2025-07-20 00:33:14
原创 ...
三国蜀汉是怎么灭亡的?有人说是因为扶不起的阿斗做了皇帝,也有人说是...
2025-07-20 00:33:10
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
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作为清朝末期的重要货币之一,承载...
2025-07-20 00:33:09
原创 ...
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天生会打洞。”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的人,...
2025-07-20 00:33:06

热门资讯

原创 快... 上周三,红牛F1车队的总负责人霍纳突然“下课”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赛车猫曾基于公开信息与推测对原因进行...
原创 明...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
原创 守... 标题:古代攻城利器云梯:穿越历史的攀登 引言:在古代战争中,攻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攻城者需要面对高...
原创 北... 古墓被盗的现象其实几千年前就开始盛行了,如今的许多盗墓贼很多是盗墓世家出身,比如“盗墓贼祖师爷”的姚...
原创 半... 太原半坡街,居然是北宋最后的尊严!?一切要从北宋末的靖康之耻说起!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耻辱,无...
原创 中...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时代印记。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太监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特殊产物。 太监是生活在皇宫中的...
原创 当... 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其实这个玩意从新中国成立基本就没有停过,甚至在所谓的中美蜜月期依然没有停止,只不过...
原创 河... 县衙是古时候的一个说法,如今还保存完好的县衙见证了古代地方官办公的地方。 位于河南的新密县衙,距今...
原创 包... 包拯去世后,展昭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看包拯临死前对他说了什么 包拯这个历史人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因为他铁...
原创 如... 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镇西将军钟会和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分别从三个方向,分进合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