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战争史上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战役的名字为萨尔浒战役,主要是明朝和后金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之中,明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对付后金却是力有不逮,明军为了攻打后金,派了很多先锋部队进攻,但无奈都被后金优秀的作战指挥系统击破,后金五天之内连连击退明军部队,最终明军大败。
这场战役之后,明朝的影响力显然下降了很多。这是最为关键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就能撬动大局的变动,能让中国乃至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时,女真族因为渐渐脱离了明军的掌控,而发展强大起来,1627年后金的君主皇太极先入朝鲜,朝鲜因为敌不过女真族强大的战斗力,所以被迫议和,随后和女真族联盟。但此时的后金里有一部分人,依旧对明朝念念不忘,保持了和明朝的旧关系。
十年之后,发生了丙子之役。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并把国号改为了大清。但此时的朝鲜不愿意了,女真不过是蛮夷,竟然想要称帝?朝鲜的贵族们认为,明朝才是正统的汉人文明。
于是朝鲜国上上下下无不痛恨皇太极,否认并怀疑清政府的正统性,皇太极知道此事之后,非常气愤,这不就是明摆着朝鲜看不起自己?小破国也想对大中华比手划脚,反了它还。
皇太极不知道,深受儒家思想教化的朝鲜这会自称“小中华”,因为它自认是汉人文明的正统。
所以皇太极立马就怒了,命令自己的铁骑部队再次进攻朝鲜,此战当然是大胜,而且皇太极俘虏了朝鲜的君主和他的哥哥。这两兄弟被虏之后,在京城做了很长时间的俘虏,虽然此时的朝鲜成为了大清王朝的附属国,但是依旧看不起这女真族部落建立的帝国,所以他们称清朝为“胡虏”。
不过最先放下姿态的竟然是清朝。两兄弟被俘虏不久,清朝统治者就把二人送回了朝鲜,不仅如此,还减少了朝鲜对清朝的进贡数量,但是清朝这样做并没有效果,反而让朝鲜人民更加深恶痛绝,其实原因在于李湨回到朝鲜之后,竟然在自己宫中被人毒害,有些原本忠于明朝的朝鲜大臣们,更是明确提出反对多尔衮。
朝鲜蔑视清朝到了什么地步?他们把清朝称为犬羊之国,把清朝的人视为外来的人,是入侵的不法分子。因为他们是在是太看重明朝了,他们一直是把明朝当作朝鲜的父母一般,根本不曾想到明朝会灭亡的下场,明神宗对他们有再生养育的恩情,他们怎么能忘记明朝,改而归附清朝呢?
甚至朝鲜的孝宗在明朝灭亡之后,自己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复兴明朝,这颗种子已经埋在他心里很多年了,他也为此做出了很多准备,扩充军队好几万人,还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但是无奈朝鲜太小了,国家根本无力出资,国库亏空之下的孝宗也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他自己的势力不行,所以他想到了联合其他反清部队,一起抗击这些蛮夷。恰巧,此时台湾的郑成功和日本关系甚好,他向日本表示自己想要反清复明,抗击清朝,日本当然支持他的想法,日本还想派兵支持郑成功讨伐清王朝。
但是清朝此时的实力正处突飞猛进时期,你一个小小的朝鲜就算再怎么翻浪花,也拍不翻一艘大船啊,你朝鲜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实力不咋样吧,资源也没有多少,清朝放过你就算了,你还想把人家清朝给灭了,这不是开玩笑呢!
其实朝鲜一直是在自己想着怎么北伐,怎么反清复明,但是他们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明确的行动,他们的计划一直都没有实施过,可以说,朝鲜没有实际的参加过中国的内部战争,也没有成功的和日本合作侵入中国领土,他们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憋着而已,他要是真敢讨伐清朝,也许朝鲜这个国家已经除名了。
但是朝鲜每年都会按时祭祀明王朝的陨落,不忘焚香望阙之礼,直到朝鲜李氏王朝的结束。朝鲜虽然痛恨鄙视清朝政府,但是,每年要进贡的物品并不会少,和自己国家的安危比起来,当然是幸存最重要了。
朝鲜自清朝建立之后,对于中国的文化开始持鄙夷的态度,所以朝鲜的文化和经济一直在下滑。直到清朝明确和朝鲜示好之后,台湾也被清政府收复,朝鲜觉得此时复兴明朝根本就没有希望了,还不如给清朝一些脸面,于是和清朝的关系慢慢处于稳定。但反清复明的计划一直在暗地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