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代官员子弟更容易中举?实际上,他们考个举人比一般的士子还难
创始人
2025-07-13 09:32:14
0

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后,打破了自两汉以来固有的世族门阀制度,给平民学子打开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但一直到清初时期,官僚贵族子弟入仕依然优于贫寒出身的士子,直到康熙时期,科举制度才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公平、公正。

自科举以来,大臣子弟应试多引发争议。唐代即有抑制大臣之弟之举,宋代更是创立了牒试之法,明代朝野攻击大臣子弟中式之声不断。清初以来,达官子弟与天下士子一体应试,而中式独多。

康熙二十三年甲午科,都御史徐元文之子徐树声、侍讲学士徐乾学子树屏,同时中顺天举人,后以取士不公被罢革;三十八年已卯科顺天下乡试发榜后,因取士不公,人心不服;三十九年庚辰科会试,所中大臣之弟居多,又引起天下士子公愤。经过了这几次教训,康熙皇帝决定要对科举制度,作出一次大的变动,此即为更定官卷。

官卷制度的基本概况

清初时期,各省乡试皆属民卷,而且各省士子参加乡试都有固定的编号。以顺天乡试为例,直隶生员编为贝字号,宣府生员编为旦字号,奉天府学生编为夹字号。

再如江南乡试包括江苏、安徽两省生员,安徽士子编为上江字号,江苏士子则编为下江字号。其他各省士子也都有相应的编号。

康熙三十九年,为了彰显朝廷开科取士之公正,康熙帝特谕大学士九卿,在原来各省民卷编号之外,另立官卷编号。还以直隶乡试为例,本来直隶生员属于贝字号,如果是官员子弟,则要在“贝”字下另叫上一个“官”字,以区别于民卷。

同时,属于官卷的生员参加考试,不能与民卷在同一号舍。并规定官卷不仅仅局限于官员子弟,其兄弟之子,也都编为官卷。甚至是丁忧、告假、致仕之各官之子弟,其编号也列入官卷。

应该说,康熙皇帝的这个决策是英明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官员子弟取中过多,因此官卷必须按定额录取,不得挤占民卷的份额。

官卷的中额情况

官卷制度确立后,又有许多的细节调整,其原则就是越往后对官员子弟的限制越严格。雍正继位后就规定,有些偏远省份之官卷,由于参加应试的生员文理不通,不能足额录取,但朝廷不能因此降低标准,宁缺毋滥,不足之额调拨给民卷。

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官卷中额形成定制:大省每二十名取一名,中省每十五名取一名,小省每十名取中一名。后来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朝廷发现这个规定过于生硬,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江苏省属于大省,按例每二十名取一名,如果官卷数量都是二十的整数到也好办,可问题是有的时候官卷数量是39、59那么就无法取舍了。为了平衡这一矛盾,朝廷又出新规:零数超过规定数一半可加中一名,即官卷数量在31至39名之间时,即可取二名,以此类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一科官卷数量很多,那么朝廷就不会按照二十取一、十五取一的办法来实施,而是以各省中额自六名至一名不等。以浙江为例,乡试中额是94人,其中最多只能录取6名官员子弟。

总体而言,每次乡试时官员子弟录取的名额都不会太多,所以按照二十取一、十五取一又或是十取一的情况才是常态。

官卷是清代科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将官员子弟与平民子弟加以区分,其可贵之处在于,朝廷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照顾大臣子弟,相反则是把更多的机会留给那些贫寒士子们。

道理很简单,因为官员子弟们往往在朝廷中可以打通各种关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所以将官员子弟单独拿出来考试。这样一来,官员子弟也要与贫寒士子一样,必须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方能一朝中举。

设立官卷制度,是清王朝取信于民的利好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安抚天下士子之心,并博得舆论的好评。不仅如此,自雍正以后朝廷还规定,各省乡试中,官员子弟按例是没有机会中解元的,中举的最高名次为第十九名。

看到这里或许还有读者有疑问,既然清代科举实行官卷制度,为何清代还有那么多的官二代、官三代以及数不清的科举世家呢?难不成到了最后还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遗憾的是,清代的官卷制度仅仅限于乡试这个层面,并没有在会试阶段得以推行。这其实不难理解,科举几个阶段中,以乡试的影响力最大,真正能通过会试的是极少数,所以朝廷对乡试的录取中额,必须要保证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

但有一点还是肯定的,官员子弟无论资源多好,背景多硬,乡试这一关那也是必过的,只要朝廷能把住这一关,即使在会试阶段多给官员子弟一些照顾,也在情理之中。

相关内容

纪念若塔,利物浦vs雷普斯...
北京时间7月13日,利物浦对阵普雷斯顿的友谊赛赛前,数万球迷齐声高...
2025-07-20 12:43:04
原创 ...
曾经的古老传说,以及现代科技的力量,共同构成了揭开日本人祖先之谜的...
2025-07-20 12:34:33
原创 ...
彭德怀要枪毙一名逃兵,毛主席心软拦下,没想到救下个未来的司令。 ...
2025-07-20 12:34:26
原创 ...
我之英雄,彼之人屠。 作为金人的敌手当中的英雄,当然是不能有详细的...
2025-07-20 12:34:22
原创 ...
中国的历史常常与传奇交织在一起,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常常穿插着虚假...
2025-07-20 12:34:16
原创 ...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
2025-07-20 12:34:09
原创 ...
前言 “万恶的旧社会”已经足够“恐怖”了,而在晚清时期,那场面就要...
2025-07-20 12:34:08
原创 ...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很多人好奇,以当时的生活水平,那些战争的组...
2025-07-20 12:34:01
原创 ...
看似强大的美国,其实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妖气。现如今的美国,问题频出,...
2025-07-20 12:33:58

热门资讯

原创 华... 国学大师陈寅恪,被称为百年清华四大哲人之一,曾在1930年作论文《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其中...
原创 大... 辛亥之乱,第一忠臣。——铁良给升允的挽联 封建王朝时期,一位官员最重要的品格便是忠心,我国的历史上也...
中外专家学者聚首天津 纪念北疆... 中新网天津9月20日电 (记者 周亚强)“交流互鉴 传承创新”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
原创 慈...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慈禧是少数几个可以掌握朝廷权力的女性之一。她不仅想要废黜了皇帝,而且多年来一...
原创 明... 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离开东宫时,10岁的朱由检拉住他的袖子道:“哥哥,皇帝是什么官儿,我能做皇帝...
原创 八... 七七事变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而当时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大主力师:115师、120师和129师...
原创 学... 历史上英明神武的皇帝不乏其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不过要论起勤政,可能...
原创 康... 《逸周书·谥法解》说:“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由此来说...
原创 古... 人们很喜欢古墓类的影视,以及古墓类的书籍,剧中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尤其,这几年引起轰动的电视剧《...
原创 刚... 路随是唐朝中期的一名宰相,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是御史中丞的儿子。在唐德宗统治期间,他通过明经考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