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在无数中华儿女期待的开国大典到来之际,国家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那就是决定新中国的主席。毛主席作为新中国成立的卓绝贡献者,在这次会议中,众望所归地成为了国家主席。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最初商讨此事时,他是拒绝担任这一职位的,并且他还力推一位女子。那么,毛主席为何拒绝这一职位?被他力推的女子又是谁?这位女子又为何能被毛主席寄予如此厚望?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国母”宋庆龄先生。
在这之前希望您能动动手指头,点赞加关注给我一个支持。
1949年,随着以蒋为首的国民党呈败退之势,新中国成立在即。而在革命的道路上,带领我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毛主席,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当之无愧的主席。可相比较和平年代,与国际各界重要人物打交道,他老人家更喜欢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挥笔作诗,就像当年上井冈山一样肆意潇洒。所以,在最初商讨此事时,他便极力推辞担任主席一职。
并且力推一位女子,而这个人正是宋庆龄先生。毛主席认为宋庆龄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在人民群众中以及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声望,备受人们尊崇。作为同岁的他们,每当提及宋庆龄,毛主席总是带有一份尊敬,并且称呼她为宋先生。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我党的力邀下,宋庆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当天,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50多位重要人物,亲自来到车站迎接她的到来。场面之隆重,实属罕见。
那么,宋庆龄究竟有何作为,能让毛主席等一众开国功勋亲自来接待呢?在后人中,宋庆龄被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她是孙先生的夫人。
其实,当我们回头去看中国的那段革命道路时,会赫然发现宋庆龄绝对是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也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孙先生的缘故,而被尊称为国母的。
1911年,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终结了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孙先生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革命的画卷也掀开了第一页。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位正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的中国女孩,在学校的院刊中,对她的祖国正在发生的辛亥革命,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中国革命,是滑铁卢以来最伟大的事情,是二十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事情。这个女孩正是宋庆龄。
或许是冥冥中已经注定,这个刚刚成年的女孩,将在今后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深远而持久的推动力。
1913年,拿到文学学士学位的宋庆龄,放弃继续攻读的打算。她要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
而她没有想到,回国后不久,她便与崇敬和敬仰已久的英雄孙先生走到了一起,并在两年之后,结为夫妻。在当时颠沛和艰难的时世中,两人的结合,让他们成为了彼此情感和理想上同行的伙伴。宋庆龄也从一个满怀理想的年轻女子,逐渐成长为了一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
而此时的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也成立了,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此时,孙先生意识到,必须走国共合作的道路,只有国人团结一致才能改变国家现状。由此展开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这一时期,以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为目标,黄埔军校也相继成立,这正是民主革命最为炙热的时候。然而,孙先生在长期为国家的奔波中最终病倒了,并于1925年3月12日因病去世。
在临终前,他留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为孙先生的夫人,宋庆龄明白,自己肩负着这个重任。但令她猝不及防的是,变故却来得如此突然。
1926年,就在孙先生去世仅仅十周后,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几十名反帝国主义爱国学生和工人,遭到英租界巡捕的杀害和击伤,上百名人员被捕。
五卅惨案的爆炸性反应迅速遍及全国,一场强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拉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就在这时,宋庆龄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她说:我们应该共同起来奋斗,为民族的独立而战斗。这是她在完全依靠自己的情况下,发表的第一个宣言。此时的宋庆龄是一名正在走向成熟的革命者。
1926年,宋庆龄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她将满腔热血投身于孙先生遗愿,开始为北伐战争做准备,她说:我们的行动越快,敌人就越来不及协调商议对策,那么武汉革命根据地和北伐,都不会有迫在眉睫的危险。
同年7月9日,以黄埔军校走出的师生为重要骨干力量,和10万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大军一路攻进长江、汉口、汉阳,于第二天攻占武昌。
可在蒋的野心之下,准备私自迁都南昌,导致部队在南昌停滞不前时,宋庆龄对此毫不让步,电报至蒋,严厉地斥责他:在南昌徘徊不前,有误革命。在重重压力之下,蒋被迫答应迁都武汉。在这场斗争中,宋庆龄坚定地捍卫了,民主革命的国民党。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到武汉,宋庆龄的人生也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她改变中国和民族现状的信念反而越发坚定。
在武汉的那段时间,以宋庆龄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做出过两百多项重要决议,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其中,她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她身体力行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充分发动和组织妇女加入到革命斗争中。作为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她创办了湖北妇女党务培训班。从选定地址、制定教育方针,到聘请共产党人恽代英、张太雷等担任教员,她都亲力亲为。
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她发表了一篇表明创办该训练班意义的文章,她希望中国女性可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中国妇女的解放而努力,让女士们都有开阔的眼界等。
除了领导妇女运动,她还致力于救死扶伤的相关工作。最初在1927年3月,北伐战争状况走低,每天从前线都会抬下来大批伤员,如何有效地救护伤员,成为了支持北伐战争,推动革命继续向前进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时,宋庆龄等人发起组织红十字会,她担任首任会长,在开幕会的陈词中,她慷慨激昂地说道:希望我们能将精神、知识、时间以及金钱,用在最高尚宝贵的事情上。
1927年3月10日,在国民党召开的会议上,在宋庆龄等人的努力下,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当时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中尤为强调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以及要坚持国共合作的革命原则。并斥责和限制了蒋膨胀的个人权利。
然而,一个月之后,国民党还是走向了分叉口。4月18日,蒋在南京建立了他自己的国民政府,公然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正是毛主席对当时的描述。
此时的宋庆龄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叛变者、投降者、隐退者、牺牲者数不胜数,武汉正处在分崩离析的境况。但她只能独自一人面对这一切,而更让她孤立无援的是,她最亲近的家人,也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这一刻,她想到了孙先生生前所说的:凡是从事革命运动的人,都得战胜眼泪。宋庆龄再次从挫折中重新站立了起来。
4月22日,宋庆龄同毛主席、林伯渠等40人联名,在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谴责蒋的叛变。7月14日,她又在书房里,使用打字机,斟字酌句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出了她要讲的话: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尽管我党内出现了变动,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仍旧遵循着孙先生留下来的革命精神,坚定地走这条道路,直到达到最后的目的。
同时,在这篇声明中,她退出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与革命的背叛者彻底决裂。此时,人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傲然挺立的坚定革命者。
在发表这篇声明后的第三天,宋庆龄悄然坐上离开武汉的航船。她离开了曾经奋斗和生活的武汉,但从未偏离勇往直前的革命道路。
她说:我会继续踏着革命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绝不回头。与此同时,她也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协助我党,为新中国继续奋斗。
大革命失败之后,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武装斗争挽救国家,亲自领导秋收起义,正式拉开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大幕。
而当时已经前往苏联,欲寻求中国革命道路的宋庆龄,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高度称赞了毛主席等我党人士,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行为。她坚信这种武装斗争会遍布全国,还表示如果自己回国,一定会参与其中。
可中国很快又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抗战成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然而这时候,蒋却仍旧执着于发兵围剿红军,回国后的宋庆龄要求国民党立即停止进攻苏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这样正义的声音,宋庆龄不止一次发出过。在当时,对我党而言,她的发声尤为宝贵。
1936年,在日本全面侵略即将到来之际,我国文人巨匠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这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件痛心的事件。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依旧着眼于内战的行为,宋庆龄大义凛然地组织了上万人的送行队伍,其中巴金等人都出席了此次活动。这是中国破天荒的动员,表明了中华儿女对抗战的决心。
这之后,宋庆龄始终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在上海成立首个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担任该同盟会的主席。致力于鼓舞和营救革命者和爱国进步人士。
1936年11月23日,沈钧儒、章乃器等7位爱国进步人士,被国民党反动派非法逮捕。宋庆龄得知之后愤怒不已,立即展开一系列的营救活动,为救出他们,宋庆龄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起了“救国入狱”运动。她表示,他们和沈钧儒等7人,同为爱国者,理当同罪,要求入狱。
与此同时,全国各界人士以及国际友人爱因斯坦、杜威等人提出抗议、联名要求释放7人。在重重压力下,国民党最终不得不释放这7人,这便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宋庆龄又成立中国保障同盟,积极奔走在国际上,寻求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援与帮助,一直到1939年,共收到各界人士的捐款8万美元。她将这些钱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比如当时比较困难的延安。
除此之外,在抗战中,她与宋霭龄、宋美龄两姐妹求同存异,共纾国难。抗战胜利之后,她又将保卫中国同盟更名,成为福利基金会,主要为战后的孤儿服务。以及向我党解放区提供国际救济和支援。
但也由于她频繁的与国民党反动派对立,引起蒋的不满。在1949年,蒋败退宝岛之际,企图派特务头子毛人凤除掉她,但此事被宋家两姐妹得知之后,蒋只得取消这一计划。
但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宋庆龄的威胁依旧存在,以及当时新中国成立在即,国内外多方势力都在紧盯着我方的动作,可谓危机四伏。
所以在1949年,毛主席推荐宋庆龄时,许多人出于这方面的顾虑,以及考虑到在国人心中,毛主席是不二人选,所以大家还是认为,由毛主席担任该职位比较合适。
于是,在1949年9月30日召开的会议上,毛主席成为新中国的主席,而宋庆龄则当选为了新中国副主席。
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宋庆龄随众多开国元勋登上了天安门。后来她回忆说,这一天令她终身难忘,她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终于结出了漂亮的果实。
这之后,她开始致力于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工作,她奔走在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望,每到一处,人们都能看到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直到1981年5月29日这天的到来,88岁的宋庆龄走完了她的一生。而在她去世的十几天前,正式成为了我党的一员,并被授予名誉主席的称号,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得此称号的人。在宋庆龄的葬礼上,人们给她的纪念悼词是这样的: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