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伴君如伴虎,讲的是身为九五之尊的帝王向来是喜怒无情,一旦底下的大臣们稍有一两句话说得不妥,就会轻易地引来杀身之祸。但也有一些刚直的大臣一点都不畏惧掉脑袋的风险,即便龙颜大怒,也要怼得皇上无话可说。
这些大臣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魏征了,其次跟从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赵普,也曾经屡屡怼得太祖皇帝,认可他的主张。下面就让笔者我来为大家盘点一番。
第一怼,促成杯酒释兵权
赵普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太祖皇帝赵匡胤出谋划策,是其身边最为重要的谋士,对其也十分信任,两者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早在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之初,就有两个老大难的问题摆在自己的面前,一是如何建立新的专制统治,使得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果去保证宋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像五代十国一样纷纷短命而亡。
一次,赵匡胤刚刚平定了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便召来了赵普向他询问道:“为什么自唐末以来,在短短的数十年间里,帝王竟然换了八姓十二君之多。我想要息天下之兵,使得大宋朝得以长治久安。对此,丞相你有什么计策吗?”
赵普略一思索,便直言道:“唐末天下大乱的症结在于藩镇权力过重,君弱臣强,所以对此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由此天下方可大乱。”
于是乎,自建隆二年起,太祖皇帝鉴于当时已经控制好的地盘,陆陆续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起初,太祖皇帝以为石守信等人是跟着自己一路打天下的故友,是决然不会反叛的,便不忍去收他们的兵权。
赵普得知后,便直接开怼了:“纵使他们没有反叛的心,一旦时间久了经不住底下作孽之人的怂恿,就难免会走上不归路。”
于是乎,为了避免黄袍加身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用一招杯酒释兵权,让这些高级禁军将领都乖乖地把手中的兵权给上交了。
第二怼,任命宰相,国之大事,程序很重要!
在大宋王朝刚刚建立不久的时候,太祖皇帝赵匡胤留用了诸如范质等人继续担任宰相之职。太祖皇帝虽然对他们礼待有加,但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他们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起个过渡作用而已。所以当大宋的朝局已经稳定了之后,范质等人便自觉请辞宰相之位。
太祖皇帝对此也很爽快地同意了,三天后便让赵普顶替当上宰相之位。可是赵普却指出,他出任宰相的文件并没有前宰相的签字,并不符合程序,因而不肯出任。
在赵普的眼中,任命宰相,乃国家大事,一定符合程序流程,以免将来遭人说闲话。无奈之下,太祖皇帝只得召来翰林学士窦仪等人前来一同商议解决方法。
窦仪认为皇上的弟弟赵光义正在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地位崇高,具有宰相的名义,可以让其代为签字。如此,赵普方才得以上任。
第三怼,这个官员就应该提拔!
有一次,宰相赵普认为有一个官员应该予以提拔,但太祖皇帝向来讨厌这个人,便死活都不答应。
赵普的脾气一上来,直接开怼道:“刑罚是用来罚错的,奖赏是用来报功的,这是古往今来被人人所认同的道理,奖赏惩罚从来都不是君主一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到国家利益,怎能因为陛下你个人喜好,而作罢呢?”
太祖皇帝被他给所烦了,干脆起身离开,赵普则紧追在其身后不放。赵匡胤一路走入了后宫去,赵普不便进入,便只好站在宫门口等候着。许久过后,太祖皇帝终究还是被打动,提拔了那位官员。
除了这三个例子以外,赵普还顶撞了很多次,不过大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里也就不一一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