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6000名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曾国藩有12万湘军,为何不出手?
1860年,曾国藩收到了一封来自咸丰皇帝的求援信。信中表示:6千名英法联军打败了僧格林沁的清朝部队,现在英法联军已经往北京方向打来,请曾国藩率兵速来北京拦住他们。曾国藩连夜起身召集人马,准备急行军去救咸丰皇帝。可就在曾国藩打算率兵前往北京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于是立刻抬手让大军往回撤。
那么,曾国藩想起的这件事具体指什么?他明明有12万湘军,为什么不出手?
曾国藩是公认的爱国臣子,按理说他面对咸丰皇帝的困境,应该马上率兵出发前去北京勤王才是,可他却出尔反尔。这不禁令人感到疑惑,毕竟皇帝下旨如果臣子违抗的话必然是死罪,可不违抗他又准备怎么逃脱这个死罪?
而且曾国藩手底下有12万兵力,英法联军只有6000名,他随便打都能打赢。这种必胜之局,他的放弃委实可惜。也许有人会觉得他是想要造反,其实这个可能性是最低的,曾国藩是不可能造反的。在英法联军还没打来的时候,他的弟弟曾国荃曾经给他写了一封信。
曾国荃在信中表示:“咸丰皇帝之所以落得今天这种被动的局面,完全是他自己无能导致的!”面对弟弟的“放肆之语”,曾国藩当即脸色大变,下一秒就将这封“大逆不道”的信烧毁,紧接着转身找到弟弟当面把他骂了一顿。其实曾国藩心里知道弟弟说的是真的,但他觉得不管怎么样作为臣子都时刻牢记自己的本分,那就是忠诚。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绝对没有可能造反的,他对咸丰皇帝的忠诚是日月可鉴的。可面对英法联军,他为什么就不积极北上勤王了,难道真的是害怕打不赢?“打不赢”这个说法更搞笑,不过对于当下的曾国藩来说,他首先得将咸丰皇帝忽悠过去。不然万一咸丰皇帝头脑不清醒,认为他有“自立为王”的心,那曾国藩才是百口莫辩了。
此时有另外一个人也和曾国藩一样陷入“如何敷衍咸丰皇帝”的苦恼中,此人就是李鸿章。原来咸丰皇帝十分怕死,他同时给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写了救援信。李鸿章也不想率兵北上勤王,他也没有反心,他的顾虑和曾国藩是一样的。
李鸿章在屋内走来走去不断思考对策,他沉思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去找曾国藩。两人一见面就相视一笑,大家都心照不宣,曾国藩先开口问了声:“你打算怎么做?”李鸿章垂下眼睛,抬手就在桌子上写了一个字,曾国藩看到后也是很赞同地点点头。原来李鸿章写的是“拖”字,达成共识的两人立刻就开始实施计划。
当时咸丰皇帝从写信到他们手中,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所以两人就算现在立刻回信,这封答信到咸丰皇帝手中时最快也要半个月,一来二去他们就可以逃脱皇帝的怪罪。而且等咸丰皇帝再次来信想要追究责任或者进行下一步指示的时候,这场战事早就结束了。
对于曾国藩来说,咸丰皇帝之后信中是有让他派鲍超率兵立刻出发去解北京城的危机,但他觉得十分不妥。毕竟鲍超此人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而且他还是个路痴,这样一个人就算给他10万兵马也是没用的。
所以曾国藩就写了回信,信中主要阐明了鲍超的无能,还着重说了李鸿章、左宗棠以及胡林翼的意见,他们也不同意鲍超率兵北上勤王。他觉得想要真正把英法联军打退,还是得自己或者是胡林翼出面才行。
曾国藩写的这封信左看右看都没什么问题,可实际上是很鸡肋的。因为等咸丰皇帝回信时,英法联军早就退了,那个时候还有他们这些臣子什么事?曾国藩和李鸿章就是打的这个主意,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曾国藩后来还和敌军合作。这个“骚”操作着实令人想不通,你找借口不去勤王也就算了,你还和英法联军合作,这是准备叛国吗?
不过如果大家是以上帝视角来看待曾国藩的话,那就可以理解他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了。说白了,6000名英法联军是绝对没有实力拿下清朝的,也不可能夺走清廷的军政大权的。英法联军之所以要攻打北京城,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利益。这个利益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真金白银,另一方面是资源。
英法联军说要攻打北京城其实也不会真打,顶多就是架起大炮吓吓皇帝,让他乖乖交钱和交资源罢了。他们是一群无利不起早的蚂蟥,吸足了血自然就走了。后来英法联军的行为也证明了曾国藩的判断,他们的确让清朝签下不平等条约,薅足羊毛后就立刻撤退。咸丰皇帝对此也只能乖乖听话,听话后就不用丢命了,自然也就不需要曾国藩等人的出兵了。
可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性质就不一样了,前者是为了利益,后者是为了推翻清政府。所以曾国藩当务之急是要先把洪秀全灭掉,不能让他再继续发展下去,要不然整个清廷会面临灭亡的危险。此刻,两军也进入激烈的对战中。
当下的战局本来对曾国藩是很有利的,只要安庆城内的起义军饿得受不了时,那就是他挥兵攻城的最佳时机。可这时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却突然杀了回来,并且他一路势如破竹,这种气势一下子就把曾国藩吓住了。他为了稳定军心就在自己的中军帐内挂了一把宝剑,他表示如果太平军打进来,他就以死谢罪!
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面对咸丰皇帝的求援信他自然是不能出兵的,也不会同意手下出兵的。老实说,如果咸丰皇帝只是让鲍超带领3000人马北上,曾国藩也不会那么抵触。关键是咸丰皇帝竟然要让胜保将军来领导鲍超,曾国藩深知胜保的不靠谱,所以他宁愿不给皇帝面子找尽借口也不会让鲍超去受辱的。
胜保此人气量狭小,他之前总是和曾国藩的湘军过不去,每次打仗又老是打败仗。这样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怎么可能打得赢英法联军?鲍超要是过去了,肯定是背锅的最佳人选,最后说不定连曾国藩都得为胜保的失败负全责。
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前说鲍超“路痴”和“没有指挥才能”,完全是在保护他。更重要的是,万一鲍超带领3000湘军过去,胜保把鲍超暗杀了然后把3000人马吞了,那曾国藩就亏大了。同时,曾国藩心里也知道胜保在咸丰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毕竟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都是汉人,而胜保是旗人,所以咸丰皇帝希望双方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的状态。要命的是胜保没有能力,而且清朝的绿营军和八旗军都被太平天国削弱了兵力。这个时候咸丰皇帝就很没有安全感,所以胜保再怎么屡战屡败,咸丰皇帝都会保他的。
对于曾国藩本人来说,自己是可以保证“忠君爱国”这条底线的,但同时也要有自保能力,他的12万湘军就是底气。不管面对时局,曾国藩第一要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后盾能不能保住。所以这次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他于公于私都是不能率兵北上的。
更何况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都惨败了,鲍超加上3000人马又能比蒙古马队能力高到哪里去?考虑到这一点,曾国藩也是不想让鲍超去的,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心腹爱将送死。而且湘军本来就是地方武装部队,一直都不被咸丰皇帝重视,和绿营军和八旗军比起来,湘军的待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曾国藩对手下湘军的性格还是很了解的,他们也是不乐意北上勤王的。退一万步来说,湘军就算愿意北上勤王,他们最后获胜的成果也不会属于他们。清廷的正规军会在咸丰皇帝的支持下,强行拿走他们的战绩。可要是湘军打了败仗,那咸丰皇帝就会把他们当成出气筒。
在这种输赢都是“冤大头”的情况下,湘军不愿意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前4个月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却把江南、江北大营打得节节败退,湘军的嘴角比AK还难压。这个时候如果曾国藩硬要湘军却打英法联军,说不定湘军会直接反了曾国藩!
后来曾国藩拖了很久才拿下安庆,太平天国安庆这支起义军这才被灭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其他地方又陆续出现了起义军,这些起义军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一茬又一茬怎么都割不完。为了将这些起义军扼杀在摇篮里,曾国藩只好和英法联军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了洋枪队。曾国藩有了高科技武器后,对这些起义军就开始进行单方面的碾压。
咸丰皇帝对曾国藩“认贼作父”的“神操作”也是很不满,但一想到他要打起义军也就算了。不过不管曾国藩怎么碾压,地方军日益强大已经成为趋势,清朝灭亡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