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吕不韦有恩于秦始皇,为何还会被清算?任何人都别践踏帝王的红线
创始人
2025-07-01 19:03:35
0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就在春申君遇刺的同年,吕不韦也有大麻烦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是:嬴政因为吕不韦侍奉先王有很大的功劳,不忍心杀他。

转过年来,始皇帝十年(前237年),司马光书接上文,说吕不韦被罢免了总理职务,还被赶出咸阳,必须回封国洛阳呆着,从此远离政治中心。

这个景象让人很有熟悉感,完全套用了秦昭襄王处置范睢的模板。

但蹊跷的是:吕不韦的倒台过于突然了,明明才主持了平定嫪毐叛乱的工作,还没论功行赏呢,怎么就被免职了呢?

这首先要怪司马光没说清楚。从《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来看,当嬴政开始查办嫪毐之后,把前因后果都理顺了,自然也就牵连到了吕不韦。于是在铲平嫪毐集团的时候,本来要把吕不韦一道杀了,结果嬴政一来念及吕不韦的功劳,二来替吕不韦求情的人太多,于是动了一点恻隐之心,留他一命,只是免职了事。

等到茅焦进谏,嬴政把太后迎回咸阳,吕不韦这才出发去了封国。这也容易理解,既然太后回到咸阳了,总不能让老情人也在咸阳呆着吧,所有人都会尴尬。

事情被司马光一作删节,就显得突了。不过司马光也有他的难处,因为《资治通鉴》的前文刚刚采录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内容,说吕不韦领衔,带着昌平君和昌文君一道平定了老啊之乱,这段记载显然和《吕不韦列传》有了矛盾。

《史记》的体裁是纪传体,同一件事在不同篇章里经常会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但凡遇到那种彼此矛盾,又很难判断谁对谁错的史料,就让它们在不同篇章里边各说各话,只要在同一篇章之内逻辑自洽就足够了。

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没办法接纳这种矛盾,就拿吕不韦这件事来说吧,既然前边交代了吕不韦领衔平定嫪毐之乱,接下来就没法再采信《吕不韦列传》的记载,说嬴政一查嫪毐,就顺藤摸瓜查到了吕不韦身上;反过来看,如果采信了这段记载,就只能删掉吕不韦领衔平乱那段内容。只能二选一,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已经很难看清历史的真相了,但基本可以判断的是,即便吕不韦私德完美,既不曾跟太后私通,更不曾以小人伎俩把嫪毐献给太后,也不是嬴政的亲生父亲,但只要嬴政亲政,大概率上是要除掉吕不韦的,原因就出在吕不韦的文化事业上。而这件事,《资治通鉴》竟然只字未提。

让我们返回《史记·吕不韦列传》,早在嬴政尚未亲政,吕不韦还在跟太后私通的时代,吕不韦就在操心两件大事:一是“四公子”赫赫有名,而以秦国的强大,竟然拿不出一位可以和他们比肩的人物,不应当;二是山东六国有很多文化人,著书立说,天下传扬,秦国也比不上,不应当。

要解决起来倒也不难,反正秦国国力强,两件事可以一起办。

于是,吕不韦挥洒重金,招贤纳士,自己门下也聚集出了三千门客。接下来,吕不韦请这些门客各自著书,然后汇编成辑,总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20多万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无所不包,书名取作《吕氏春秋》。吕不韦还把书稿在咸阳市门处向群众公开,书稿上面悬挂重金,号称无论有谁能给书稿增损一个字,就赏赐千金,成语“一字千金”就是这么来的。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吕氏春秋》不算独立著作,而只是一部文集,无主题,无系统,包罗万象。但从《吕氏春秋》本身来看,可以推定它是由吕不韦组织、规划、主编出来的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很有系统性,意图也很明显:不但要抢占文化制高点,一改人们对秦国的刻板印象,还要给秦国设计一套新的治国蓝图,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言下之意是,商鞅那一套过时了,秦国马上就要一统天下,是时候自己登台了。

《吕氏春秋》全书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依次是十二纪、八览、六论,作为第一部分的十二纪模仿一年四季,十二纪对应一年当中的12个月份。在十二纪的结尾有一篇《序意》,阐明全部内容的纲领,开篇就假托有人请教吕不韦,问他为什么要编写这十二纪,吕不韦的回答是:“我曾经学过黄帝是这样教育颛顼的…”

黄帝到底是怎样教育颛顼的,具体内容我就省略了。总之,就是一些治国的基本纲领。真正耐人寻味的地方是,颛顼是秦国人供奉的始祖,在传说中的上古五帝当中,第一位是黄帝,第二位就是颛顼,两个人既有政权传承的关系,也是祖孙关系。

吕不韦编一套书,给秦国重新制定治理天下的政治纲领,显然是期望嬴政将来能够遵行自己这套纲领。在这种局面下,开宗明义就说黄帝如何教育颛顼,摆明了是在对号入座,把自己当成黄帝,把嬴政当成颛顼。

那么,吕不韦到底要教育嬴政什么呢?东汉学者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在序言里总结全书要义,说了这么一段话:

“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

也就是说,书的内容虽然驳杂,但核心不外乎道家、儒家那一套,和《孟子》《荀子》《淮南子》和扬雄的著作都能呼应得上,那么相应地,和商鞅主义当然很不合拍。

对照一下,吕不韦主政以来的秦国,斩首记录明显变少了,做派竟然和山东六国趋同了。尤其是吕不韦这种重量级的表率型的人物,又花重金养门客,又大搞文化建设,连嫪毐都养了差不多规模的门客群体,毫无战功却享受着高官显爵。假如商鞅看到这一幕,一定会痛心疾首,哀叹秦国国将不国吧?

从嬴政亲政之后的风格来看,他显然是商鞅一派的,狠抓中央集权,那么可以推测的是,他对吕不韦早就看不惯了。两人之间,私德方面的龃龉(jǔ yǔ)即便并不存在,在执政理念方面也注定水火不容,如果不是嬴政罢免吕不韦,那就一定是吕不韦架空嬴政。

政治斗争天然都有扩大化的趋势,吕不韦的失势让秦国宗室看到了机会,建议把外国雇员通通逐出秦国。理由很直白:外国人来秦国做官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主君来离间秦国君臣关系的,这些人留不得。

正所谓“空穴来风,事出有因”,刚刚落马的吕不韦和嫪毐这两大毒瘤都是外国人,这两位还各自招徕了几千门客,门客主要也都是外国人,搞水利工程的那个郑国已经被证明是外国间谍,这么一算,如此规模的外国精英涌入秦国,渗透到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秦国简直变成了一个移民国家了。移民一多,固有的秦国文化就被外来文化严重稀释,《吕氏春秋》的成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秦国宗室大臣提出这种建议,虽然怀着私心,但时机确实抓得好,秦国果然大规模驱逐外国来客。这项政策堪称史无前例,以前从来都是“近者悦,远者来”,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被当成评定政权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谁都没有想到,一夜之间,无数从天下各地来秦国追寻秦国梦的人忽然梦碎。

但是,危机总能变成少数人的机会,这场危机使一名楚国来客脱颖而出,抓住了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机会。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相关内容

原创 ...
孙策,这位东吴基业的奠基者,以其非凡的武勇和智略,在短暂的一生中留...
2025-07-02 00:33:50
原创 ...
在浙江的某个地域,藏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家族秘辛,它随着一位名叫叶先生...
2025-07-02 00:33:48
李将仕分享: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掠影9 李将仕分享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
2025-07-02 00:33:45
上海启动2024年度“从石...
在七号桥碉堡迹址追寻75年前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2025-07-02 00:33:36
原创 ...
一、名将单挑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2025-07-02 00:33:34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有人活得很嚣张,比如说张飞,孤身一人雄踞在当阳桥...
2025-07-02 00:33:24
原创 ...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里,笔者觉得司马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物。要论智谋,...
2025-07-02 00:33:15
原创 ...
刘备能打败刘璋,并最终迫使成都投降,也不尽是刘备当初入蜀带的部队,...
2025-07-02 00:33:06
原创 ...
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离不开众多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开国元帅陈毅就是其...
2025-07-02 00:33:02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孙策,这位东吴基业的奠基者,以其非凡的武勇和智略,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命运似乎对他...
原创 地... 在浙江的某个地域,藏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家族秘辛,它随着一位名叫叶先生的温文尔雅之士,缓缓揭开尘封的面纱...
李将仕分享:中国考古博物馆掠影... 中国考古博物馆掠影9 李将仕分享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
上海启动2024年度“从石库门... 在七号桥碉堡迹址追寻75年前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在廉政文化馆感受廉洁自律、诚实守...
原创 葭... 一、名将单挑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原创 长... 在《三国演义》中,有人活得很嚣张,比如说张飞,孤身一人雄踞在当阳桥上,扬言要与曹操的百万大军单挑。也...
原创 装...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里,笔者觉得司马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物。要论智谋,他一点儿也不输给诸葛亮,而心机手段...
原创 刘... 刘备能打败刘璋,并最终迫使成都投降,也不尽是刘备当初入蜀带的部队,还要加上白水军,刘璋的降军,诸葛亮...
原创 4... 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离不开众多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开国元帅陈毅就是其中之一。 陈毅是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
收藏!此生必去的“红色之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吃水不忘挖井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