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康熙为何在明孝陵写下“治隆唐宋”赞碑,还要施三跪九叩的大礼?
创始人
2025-07-01 19:02:53
0

导读:对待每一个王朝的功绩,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兴盛与衰亡,我们不能因为晚晴、晚明的表现就否定整个王朝。无论是在明孝陵安息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还是清圣祖康熙的作为都堪称大帝。逢场作戏有之:巩固清朝统治,收复江南士子之心,强调满汉一家亲。惺惺相惜有之:站在同样的帝王角度,康熙才能发自内心地佩服洪武大帝。正因为康熙是真心赞同洪武万岁的功绩,虽然百般抹黑明朝,依然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和《明史》中“远迈汉唐”的结论。

无论是明史的记载还是我们熟知的历史,除了明粉以外估计留在大多数人记忆中的场景是这些:以文驭武的悲凉、各种奇葩皇帝不上朝的荒唐、宦官跋扈以及晚明数十万军队一触即溃的下场吧。但是纵观整个明朝所处的历史阶段,总结明朝270多年的丰功伟绩就会发现明朝的强大和不凡。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作为,也许几百年前作为帝王的康熙心里更清楚其中的分量,所以才有了“治隆唐宋”的赞碑。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作秀的成分,毕竟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才是康熙最关心的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创业之艰难、气魄之雄、功绩之大,都让同处帝王位置的康熙发自肺腑的真心敬佩,这才有了“治隆唐宋”的赞语

清朝的立国是循序渐进的:虽然也号称十三幅盔甲打天下,但是立国的思想是保守的。说白了就是关外自立一国,只要明朝同意即可;这种思想到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时依然如此。这样没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明确态度,不会让明朝一开始就倾全国之力平定后金;况且明朝是有名的以文驭武,后期论战斗力可能连南宋都比不上。况且努尔哈赤并不是白身,怎么说也算是官二代(父亲是酋长)。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起义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绝对是要和元朝不死不休。朱元璋不但要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诸侯分庭抗礼,而且还要抵御元朝的围剿。从来没有像梁山那样有过招安的念头,真正的以布衣之身逐步击败各诸侯,完成推倒大元、征缴漠北的壮举。要知道朱元璋的对手是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铁骑,远比满清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明军对手要强悍的多。捕鱼儿海一战,北元朝廷除了太子和皇帝只身逃跑外,玉玺印信、后妃和王公大臣被一扫而空。从此黄金家族在草原上没有了号召力,只能充当蒙古各势力的吉祥物(待遇和汉献帝差不多)。

明朝初立是一个久经战乱、满目疮痍的一穷二白的局面,朱元璋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兴修水利减轻民众负担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实行屯田;修订法律、重开科举。明朝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人口数量增长了好几倍,这就是有名的洪武之治。除此之外,明朝总共十几位帝王开创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嘉靖中兴等多个盛世,远非清朝康乾盛世那样成色勉强的盛世可比。况且清朝的律法、科举等政治制度几乎都是继承明朝的,是明朝让后金这个半奴隶半原始政权跨越制度等级进入成熟的封建王朝。

所以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内心里是尊敬的,清朝祭拜明皇陵有一定的传统;不少清代帝王都祭拜过明朝皇陵,康熙多次祭拜只是其中之一。虽然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朝对明朝帝王各种抹黑,但并不影响清朝帝王内心真正的评价。康熙在明孝陵题写“治隆唐宋”是这种心理的体现,清朝撰写的《明史》中对明成祖朱棣的评价也有“远迈汉唐”的高度。

《明史-成祖本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如同修《明史》一样,康熙对明孝陵的三拜九叩的礼遇和赞誉显示了明朝已经灭亡,清朝“继承”明朝属于承天时顺民意合理合法

清朝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一直宣称是继承了明朝。也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是李自成的大顺干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因为李自成攻破京城才在煤山上自缢身亡的。其实这都是掩耳盗铃的讨论,镇压南明反抗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被他们有意识地忽略了。清朝确实是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但是经李自成这么一沾手就成了合理继承明朝法统的王朝了;甚至在与大顺的某些战场,类似吴三桂这样的降将还打着为君复仇的大旗冲杀,也不知道他的这个“君”是哪个王朝的君王。

康熙对明孝陵三拜九叩的大礼和赞誉,不过是和修前朝史书一样宣告明朝灭亡的事实罢了。潜台词就是说明朝已经灭亡了,要认清现实别再搞什么反清复明了。从这个角度说康熙祭拜明孝陵以及写下“治隆唐宋”的赞语的言行,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江南作为清朝财税重地,也是明朝起家广布恩德的区域;康熙此举还有收复江南士子之心、稳固清朝统治的意味

江南经济繁荣、物阜民丰,也是清朝的财税重地;况且江南文风鼎盛,是读书人的大本营。清朝治理国家需要人才,要想实现“天下英雄入我腹中”的设想,就必须收复江南士子之心。要实现这样的设想仅靠“扬州十日”之类的武力不行,要靠科举和人心。况且江南是明朝的起家之地,朱元璋的故乡和明朝的大本营。南明的湮灭也不过几十年,盘踞在台湾的延平郡王郑经还在虎视眈眈,不断袭扰东南沿海。

康熙作为清朝的一国之君,放低身段以三拜九叩之礼祭拜明朝文人的图腾-洪武大帝的明孝陵,对江南士子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其实这和清朝尊孔是一个道理。清朝皇帝还是比较务实,用这些惠而不贵的方式逐渐收复人心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强调满汉一家,让江南百姓忘却清朝初年的血腥镇压,为平定台湾制造舆论基础;防止清朝四面楚歌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纵横家的连横之策

由于明朝灭亡时人心所向依旧在,尚且处于半奴隶社会的满清崇尚武力镇压。尤其江南所谓南明的心腹之地,残酷镇压的依然历历在目。况且清朝入关后的圈地乱国以及满清贵族的横行不法,让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谁都知道可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为了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康熙必须要有所行动。当康熙祭拜明孝陵时三拜九叩、题写“治隆唐宋”时,江南老百姓是深受感动的。

《清圣祖实录》记载: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此时的清朝耗尽国力平定了三藩叛乱,但是周边地缘环境并不太平。延平郡王郑经在三藩叛乱时就屡屡出兵,而后也不断袭扰东南。清朝早有平定台湾的心思,但是作为财税重地的江南必须要稳固。所以康熙对明孝陵的尊崇的理由也就可想而知了,总的意思是后院不能起火。而北边的沙俄和西边的准噶尔也在虎视眈眈,加上台湾颇有六国合纵攻秦的架势。所以康熙要远交近攻施展连横之策,各个击破。在平台前祭拜明孝陵,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面对

相关内容

原创 ...
孙策,这位东吴基业的奠基者,以其非凡的武勇和智略,在短暂的一生中留...
2025-07-02 00:33:50
原创 ...
在浙江的某个地域,藏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家族秘辛,它随着一位名叫叶先生...
2025-07-02 00:33:48
李将仕分享: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国考古博物馆掠影9 李将仕分享 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
2025-07-02 00:33:45
上海启动2024年度“从石...
在七号桥碉堡迹址追寻75年前人民解放军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2025-07-02 00:33:36
原创 ...
一、名将单挑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较量 在三国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2025-07-02 00:33:34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有人活得很嚣张,比如说张飞,孤身一人雄踞在当阳桥...
2025-07-02 00:33:24
原创 ...
在众多的三国人物里,笔者觉得司马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物。要论智谋,...
2025-07-02 00:33:15
原创 ...
刘备能打败刘璋,并最终迫使成都投降,也不尽是刘备当初入蜀带的部队,...
2025-07-02 00:33:06
原创 ...
新中国的建立和强大离不开众多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开国元帅陈毅就是其...
2025-07-02 00:33:02

热门资讯

原创 司... 说到史书,人们一定会想到《史记》。提到《史记》,又不得不提司马迁。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那年,...
原创 春... 作者认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齐桓公生尊事周室、三存亡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原创 山... 三星堆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
原创 裕... 明仁天皇的父亲裕仁天皇和母亲香淳皇后有2个儿子5个女儿,目前只有2个儿子2个女儿还在世,2个儿子是明...
原创 杨...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尤其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形成了历史上...
原创 品... 品三国:诸葛亮选刘备,就是因为这4点才跟着他打拼天下的! 文|夜阑听卧风 品读三国,寻找历史真相,且...
原创 1... #优质作者榜# 在1980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政府及时拨乱反正,全新的领导班...
原创 西... 谈晋朝的历史,有时简直不知该怎么说。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位西晋的羊献容皇后。 其实,她应是个可怜的女人,...
原创 齐...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齐桓公篇(12) 主笔:闲乐生 春秋初期,齐鲁争霸,最终齐国大胜,鲁国归服了齐国...
原创 他... 大家在看三国的时候应该都注意到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刘备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