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和朱棣之间有很大的矛盾,因为建文帝当时想要,削弱藩王的实力。那么两个人之间的斗争,没有办法避免的就发生了,不管建文帝用什么样的说辞,去劝说朱棣削弱藩王的势力,这都没有办法改变,朱棣内心害怕的想法。
在朱棣造反之前,已经有五位藩王的头衔被剥夺,他们有的被困在了南京,有的直接被贬为了百姓,反正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还有一位藩王,直接自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不仅仅是朱棣自己一个人想要造反,是因为他手下的人,也非常希望他造反。朱棣自身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棣也做了非常多的准备,他刚刚开始的时候开始装疯,让皇帝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朱棣为了能够与皇帝相对抗,他还把蒙古人,编进了自己的军队之中,朱棣和一直生活在皇宫里的建文帝不一样,朱棣从小就学习兵法,他是一个对军事掌握很好的指挥官。他很清楚战争的残酷性,这是一场耗尽财力物力的战争,最后只有一个人能够胜利。
相对比而言。建文帝的身边没有很优秀的将领,他们都在朱元璋的镇压之下死了。朱棣身边的将军,都是在一起经历过战争的人,而且在皇宫之中,建文帝身边的太监们,又帮助朱棣探取情报,所以说在最后朱棣,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然而建文帝却不知去向,无辜的在人间蒸发。
虽然说战争胜利了,朱棣也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这一切并不表明,朱棣可以安心的坐稳皇位。虽然说当时建文帝并不擅长战争,但是他是许多读书人所向往的君主,他性格非常好,但是皇帝不久,便把他爷爷留下的许多不好的政策,都废除了,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不管朱棣用什么样的方法,造反终究是不合理的。
在造反结束后,朱棣要解决三个问题,他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就是要证明自己能够当上皇帝。原来能够当皇帝的人,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老百姓们,能不能够同意你当皇帝这很关键。
第一点很重要,就是看看你有没有群众基础,第二个方面就是,你是不是老天认定的皇帝,这样可以让百姓们,看皇帝的眼神比较神秘。第三个方面,就是你有没有继承皇位的希望,所以说,在选择皇帝的时候,血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朱棣是否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这一点需要去用时间来证明,至于老天爷能不能够承认,朱棣当皇帝。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用实际来证明的,所以说朱棣就尽可能的去包装自己。他让自己的人,在民间传说皇帝的位置,朱元璋非要让他当的,所以说,在后来的书中会提到,朱元璋不喜欢朱允文,非常喜欢朱棣。
在战争结束后。他没有立刻去皇宫,而是最先到朱元璋的坟墓前祭拜,所以这一点可以证明他当皇帝的合理性。如果说连朱元璋都没有去祭拜,那你怎么可能有当皇帝的资格,所以说朱棣做了以上三点,不仅可以在皇帝的位置上,坐得更稳妥,又避免了老百姓对于他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