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笔下的金陵城中,他与昔日政敌王安石达成了某种诗意上的和解,气氛融洽,其乐融融。
甚至,有宋一代的各种文艺笔记,也在有意迎合这种氛围,似乎昔年权相与政坛新星之间的冰释前嫌、相逢一笑,是所有人都愿意见到的故事线。
比如,两宋之交的高邮人张邦基在其诗文评论集《墨庄漫录》中记载,王安石在朝中为相,有一天上朝时突然犯了偏头痛,奏请回家医治。神宗皇帝非常关切,赠他一小金杯,内盛少许药汤。皇帝还仔细叮嘱当朝宰相:左边头痛就在右鼻中灌药,右边头痛,就在左鼻灌药,如果整个头痛,就双鼻齐灌。
王安石依法试之,竟然当时就见效不痛了。
翌日,王安石上朝谢恩,皇帝为表关切,将此药方也送给他,还解释说,这是从太祖皇帝时就传到宫中的秘方,从未在民间流传过。
苏轼过金陵时,之前从九江一路跟过来的病症仍未消除,王安石就将这神奇的药房传给了他。
苏轼依方用药,果然病情有所好转。
据记载,这个药方是用新鲜萝卜的汁液,加少许冰片(药材,亦称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调匀,仰头,滴入鼻孔。
根据今天的中药学分析,此方可能是用于治疗风热或痰热、头痛的。
南宋人胡仔编撰的诗话集《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王安石在钟山旧宅中向苏轼展示自己的近作《寄蔡氏女子》,苏轼看后给出的评价是:自从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之后千余年了,我再未见过类似《离骚》的句法,今天终于见到了!
王安石听后答道:这还真不是小苏奉承,我自己也很满意这篇文章,只是没有和那些庸碌的人说过罢了。公号:无犀之谈
(荆公曰:非子瞻见谀,自负亦如此,然未尝为俗子道也。)
苏轼在金陵关于与王安石“和解”主题的诗文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是
“从公已觉十年迟”
此诗的背景是王安石邀请苏轼在金陵置选田产,日后更可相约为伴。苏轼在离开金陵后写给王安石的书信中提到,当时有幸得到荆公陪选田产,但总没找到合适的。
“轼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
写这封信时,苏轼正在仪真(今江苏仪征)继续寻田问舍,信中称,如果能在这里买田的话,离金陵很近,也方便拜会荆公。
以上内容,是这封信的前半段。
如果您读过我在《重新认识苏东坡之坡苏篇》中的一些文字,应该记得,元丰四年,苏轼给一位叫李琮的官员写信,信中委婉地希望李琮帮忙向王安石推荐一位自己的门生兼好友——
秦太虚维扬胜士,固知公喜之,无乃亦可令荆公一见之欤?
关于这件事,以及各种角度之下的苏王关系,我在《苏轼或王安石,不是简单的二极管思维》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若有兴趣,可点击标题,一读。
回到元丰七年的秋天,苏轼给王安石写这封信的真实目的,其实出现在后半部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