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陈永贵如何成为副总理的?遗言说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农民
创始人
2025-06-25 20:32:13
0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农民,半文盲的他却成为了走进了中南海,他就是陈永贵。

他是创造了遭遇自然灾害却依旧丰收奇迹的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将户口留在农村,不拿一分工资的副总理。

到了晚年,他留下两句遗言,一是我这个农民前后的历史上都少有,二是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陈永贵

陈永贵是如何一步步由乡村走向中南海的?他又为何会留下这样的遗言呢?

悲惨的童年经历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在那个年代,因为养不起家而卖妻卖子的人不在少数,陈永贵的父亲陈志如也是如此。

然后,陈志如又带着陈永贵四处逃难,最终来到了山西昔阳县大寨村。

只不过,这里也是穷乡僻壤,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陈志如便上吊自尽,留下年幼的陈永贵靠给别人放羊为生。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号召解放区的农民成立互助组织,而陈永贵所在的地区刚好是晋察冀边区。

为了响应毛主席,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贾进才成立了互助团。

贾进才

大寨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争先踊跃地要加入,陈永贵自然也在其中。

由于他们这些人都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因此,他们这个组织也被称为“好汉组”。

这些组员们互相帮助,让生产收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只不过,村子里还有很多老弱病残无法加入“好汉组”,他们都存在无人帮助的情况,自然也就摆脱不了贫困。

陈永贵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了贾进才:“你看,咱们这个好汉组只占村子里很少一部分人,还有那么多老人和小孩儿都没有一个组织。所以,我申请退出好汉组,去帮助他们,带领他们致富。”

贾进才听完,觉得陈永贵言之有理,于是,他和陈永贵一起,又重新创立了一个互助组织“老少组”,来帮助村里的其他人。

“老少组”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户人家,并且不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就是还没成年的娃娃。

因此,这个互助组里能够干活的只有陈永贵一个人。

但是陈永贵相信:“老人有丰富的经验,娃娃总有长大的一天,只要一直跟着党,就不会走歪。”

在陈永贵的努力下,这些弱劳力们一个个都鼓足了劲儿干活。

结果,等到丰收的时候,这个“老少组”竟然比“好汉组”的产量还要高。

1948年,贾进才决定在村子里招收一批新党员,而他的第一人选就是陈永贵。

要知道,陈永贵平时就向党组织靠拢,他带领的“老少组”又做出了不小的成绩,自然符合入党的条件。

随后,在大家的选举下,陈永贵又成为了大寨村党支部的副书记。

在获得大家的认可后,陈永贵做事更起劲了。

在1949年,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老少组”的户数占了全村的70%。

而且就在这一年,他们取得了大丰收,创造了平均亩产169公斤的新纪录。

看着陈永贵做出的成绩,贾进才十分欣赏眼前这个年轻人,陈永贵有头脑,能够领导村民们完成任务。

他还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看出别人的需要,并乐于帮助他人。

最重要的是,陈永贵始终拥护共产党,还能教育村民们同党的思想保持一致。

因此,贾进才做了一个决定:自己的这个党支部主任,要让给更有能力的陈永贵。

一开始的时候,陈永贵说什么也不愿意,但是在贾进才的解释下,他才知道了对方的良苦用心,同意了贾进才的“让贤”。

1952年,陈永贵顺利地当选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而贾进才依旧怀揣着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成为陈永贵工作中的左膀右臂。

不得不承认,陈永贵能力出众,在他的带领下,原来那个公认的“贫困村”没几年就跃居当地生产产量前列的村子,大寨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

陈永贵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他一直想要摆脱“文盲”的帽子。

1954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工作,当年已经40岁的陈永贵第一个报了名。

在这里,陈永贵学习刻苦,很快就认识了几百个字。

当时,从县里开完会后,他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别人的开会笔记。

有人还因此同他开玩笑:“老陈,都这么大的人了,还学啥?你再怎么学,还能去中央吗?”

听到这种话,陈永贵总是笑笑。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陈永贵还真的放下了手中的锄头,进入了中南海。

放下锄头去北京

1959年,新中国举办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活动,而陈永贵也作为当地的劳模受邀来到北京。在这里,他还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1963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大寨历经了磨难,一次特大洪水,两次风灾以及其他的灾害,让整个大寨都元气大伤。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陈永贵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克服了重重困难。

大寨村不仅没有被打垮,还取得了大丰收。没向国家伸手不说,还交了24万斤的商品粮。

一时之间,大寨村战胜了天灾的奇迹令人震惊,山西省掀起了一股“学大寨”的风气。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邀请陈永贵去介绍大寨村抗灾夺丰收的事迹,并传授经验。

1964年,陈永贵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他站上了人民大会堂。面对台下各省市的高级干部,陈永贵毫不怯场,侃侃而谈。

他没有什么文化,说不出那些高大上的话,可是,他也不用草稿,就那样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解读自己的经验。

他告诉大家:“什么是干部?那就是先干一步。你不比群众先走一步,怎么能带领大家走好路呢?要我说,不先干一步,那就不能当干部。”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就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5月,毛主席在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农业也要自给自足,就像大寨一样,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从来不向国家伸手要东西。”

紧接着,毛主席又提出:“农业主要学大寨精神。”

同年12月,周总理对大寨村创造的奇迹做出高度赞扬,将其同解放军、大庆一起作比较。

同时,他还号召全国各级机关都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

没过多久,全国范围内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

要知道,当时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去没多久,广大人民群众都急需一个先进典型来鼓舞人心。

而大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之后,周总理更是多次带领外宾来到大寨村进行考察。

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让陈永贵更加努力,他信心满满,要带领大家建造更好的大寨。

1967年,陈永贵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带领的大寨村蒸蒸日上。

不仅如此,他身上也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

从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到昔阳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他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也不再局限于山西省,而是来到了北京。

1971年9月,陈永贵成功地当选了政治局委员。

在1975年,他又选为了国务院副总理,就连他自己都说:“选我当副总理,我压根没一点儿准备。”

其实,在那个年代,像陈永贵这样从人民群众中走向中央的也不算少。

例如,陕西的纺织女工吴桂贤也当过副总理,辽宁的工人李素文还当选过人大副委员长。

而陈永贵则更加引人注目,毕竟,他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典型。

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的确算得上是“时势造英雄”了。

不改农民本色

在当选之前,周总理就找到了陈永贵:“这次让你来,就是安排你当国务院副总理。以后,你就负责把大寨精神推广到全国去,能做到吗?”

对于这个职位,陈永贵在高兴之余,也有自己的担忧:“总理,我文化水平不高,实在是干不了这么高的职位。”

周总理一脸严肃地告诉他:

“你既然是党员,就得服从党的安排。你也知道,现在中央内部也有斗争,要是你不干,别人也得上。再说了,你不是个农民代表吗?这件事,不仅毛主席同意,其他同志也都同意。”

陈永贵这个副总理并非虚职,而是实打实地要管理全国的农业,每天都要坐在办公桌前批文件、作指示的。

可是,他是个半文盲,有时候连字都认不全,这可怎么工作呢?

后来,陈永贵自己钻研出一个办法:他从昔阳县带过来一个秘书,先让秘书看文件,里面的内容再让秘书讲给他听。

在出席各个会议的时候,陈永贵也总是敢说敢做。

要是关于农村的生产工作,他也不用打草稿,直接就说出自己的想法。

但是,他的话非但不乱,还总是能够吸引到大家。

来到北京之后,陈永贵当了高官,可是,他却依然保持在大寨时的淳朴。

就算出席重要会议的时候,他也是一副农民的打扮。

穿着洗得泛了白的对襟衣服,头上再裹一个象征性的白头巾。

就连他的儿子跟老婆,仍然在被留在大寨挣工分。

当有关部门想要将他的户口迁出来,让他带到北京时,陈永贵拍着桌子吼道:“我的户口就留在大寨,是谁说让动的。我不同意,我看他敢!”没办法,他的户口又只好退回去。

并且,陈永贵不要一分钱的工资。

每年,他都会回到山西拿大队分给他们家的口粮,然后去粮站,换成能够通用的粮票,再由他带到北京去使用。

后来,中央考虑到陈永贵不要工资,在北京的花销又比较大,于是每个月给他36元的补助。

同时,陈永贵还在山西担任职务,那边也会给他每月60元的补贴,这就是他所有的收入。

要知道,当时的政治局委员有一些特殊的优待,不过陈永贵却压根就没考虑过。

每天,他都是一碗清粥,或者是面疙瘩,就着咸菜稀里呼噜地喝完。

偶尔有人来他家做客,他才会奢侈一把,但是也不过是煮一小把面条招待对方。

之前他每次到北京,都住在宾馆里。

每天他很早就起来了,然后自己叠叠被子,扫扫地。

中央也给他配了警卫员,看到领导干活,警卫员就跟他抢着干,可陈永贵却不高兴了:“我又不是没长手,怎么这一点活就不能干了?”

住了几天之后,陈永贵发现,走廊的灯总是亮一夜,他觉得浪费就起来去关掉。服务员打开,他就再去关掉。

当搬到钓鱼台国宾岛后,没住多长时间的他就浑身不自在,这里警卫员、服务员各种人围着他转。

最重要的事,他不能去群众中去了。

于是,陈永贵决定“奏个本”。

说干就干,他回去就给毛主席写了封信:

“主席,我文化水平低,要是不接触实际的话,工作起来有困难。因此,为了了解情况,我想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大寨蹲点边劳动边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全国的农村到处跑,学习先进经验,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再回来中央工作。”

这就是陈永贵的“三三制”工作,毛主席还对他的创新提出来表扬。

同时,在毛主席的同意下,陈永贵也搬出了钓鱼台,住在一个小院里。

可是即使出来住了,他也从没有想过接自己的家人来北京享福。

当陈永贵回到大寨劳作的时候,这里的村民们还都亲切地称呼他一声“永贵大叔”。

他也没有任何架子,乐呵呵地同人家打招呼,他的穿着,依旧是那套最朴素的“老农民”的搭配。

就连陈永贵去国外访问的时候,他也十分简朴。

有一次,陈永贵去墨西哥进行访问,他不带多余的随从人员,所有事情都由自己身边的警卫员管理。

跟着他一起去的人员,都得了20元的外汇券,驻墨使馆的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墨西哥的手表很便宜,还很不错,你们可以买块带回去。”

谁知,陈永贵得知大家打算在这里买表时,大发雷霆:“怎么出一趟国就要带块外国表回去?周总理还戴我们自己产的表,你们坚决不能买。”

从巅峰到平地

然而,陈永贵虽然能够带领大寨的村民完成生产任务,却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陈永贵在大寨的时候实行“两手抓”,指的是一手抓苦干劳干,一手抓反资。

只不过,当时陈永贵规定了村里每户只能“一猪一鸡一兔”,要是有哪家超过了这一标准,他就把人家当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

不仅如此,陈永贵在陕西视察的时候,还说“这里的地不错,就是人不勤快,没利用好这块儿好地。”当地的随行人员听到后,都对他的话不感冒。

又有一次,陈永贵来到北大荒的军垦农场,看到这里遍地的马粪,他就批评人家:“你们这里有这么多的马粪,是多好的肥料,可是全都堆在那里不用。”

他走之后,一位师长说道:“他懂什么?他那一个小村子才几亩地。我这里几十万亩,收粮食还嫌人手不够,哪来的时间去拾马粪?”

另外,由于陈永贵过度注重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导致农民的财产大大减少,不少地方都怨声四起。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陈永贵提出的“向大队核算过渡”的建议,陈永贵原来的话不再好使了。

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本来也不愿意做官,不想要任何权利。”

于是,他便提出了要辞去一切职务的请求,并得到了批准。为了让陈永贵有一份养老的工作,国家就安排他去北京的一家农场当顾问。

对于这个安排,陈永贵异常高兴,这是他的老本行。

于是,他退掉了之前配备的红旗车和房子,搬到了宿舍去住,就连出行都是步行或者坐交通工具。

不仅如此,陈永贵还尽力当好自己这“顾问”一职,动不动就去田地里,看农作物的长势,是否有虫害,完全将农作物当成自己的孩子。

而且他还鼓励职工提高积极性,关心农场的发展,得到了农场工作人员的好评。

晚年的时候,陈永贵检查出来肺癌晚期,他却打算放弃治疗,只因为不想浪费国家的财产。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去世,在他临终时曾告诉家人:“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谁敢想我能站到那么高的位置呢?恐怕在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了,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人终究会死,我应该还算没有给毛主席丢人。”

不容置疑的是,陈永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农民的典型代表。

在成为国家副总理之后,他却依旧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有这样的英雄,我们的祖国才能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史海钩沉:陈永贵在北京工作的日子

党史博采:周恩来和陈永贵

历史写真:毛泽东和陈永贵

相关内容

从滨海湾到植物园:新加坡旅...
一座城市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它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025-08-28 00:45:27
阿森纳晒埃泽酋长球场亮相视...
阿森纳晒埃泽酋长球场亮相视频:完美的欢迎
2025-08-28 00:42:50
原创 ...
引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
2025-08-28 00:35:20
原创 ...
在我国南海北部湾,有三个由海水泥沙冲击形成的冲积岛。 最南边靠近海...
2025-08-28 00:34:46
原创 ...
有些电视剧里面会出现那种打更人,在夜晚的特定时间点敲打木梆子,告诉...
2025-08-28 00:34:36
《三国志·战棋版》PK5官...
哈喽大家好啊,夺宝奇谋玩法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马上就要迎来PK5官渡...
2025-08-28 00:34:29
原创 ...
这位将军是人民武装中大名鼎鼎的“三星少将”,他先后3次被授予少将军...
2025-08-28 00:34:28
原创 ...
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霍尔巴...
2025-08-28 00:34:17

热门资讯

原创 真... 摘要:真子公主及佳子公主无宫号,爱子公主宫号敬宫,她可设立宫家? 宫家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镰仓时代,...
原创 东...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史学家们至今尚无定论,这种早期由古印度传入中土的宗教信仰,发展成今...
原创 外... 下面这一组老照片,可能会引起您的不适。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就不要看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寸金莲...
原创 淑... 前言 宫墙内外,一生凄凉!她出身蒙古显贵,父亲是贝勒,姐姐是皇后,却在后宫独守空房长达59年!顺治...
原创 关... 关羽丢失荆州之前可谓风光无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谁成想最后竟然被吕蒙白衣渡江夺了荆州...
原创 为... 因为与朝廷选官挂钩,科举自诞生起,难考就成为其重要标志。寒窗数十载而不得金榜题名,是绝大多数学子无法...
原创 古... 封建社会中有些思想放于现代,其实是受到了很大抨击的,这是历史文化流传下来的弊病。但却也是老祖宗们用来...
原创 欧... 皇帝和国王的区别,笔者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很多次,此处不啰嗦,如果你还搞不清楚区别,就先去搞清楚。 笔者...
原创 明...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锦衣卫始终是权力漩涡中最神秘的暗流。他们曾身着飞鱼服傲立朝堂,也曾手握绣...
原创 明... 说起明朝灭亡的原因来,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跟鞑子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自从鞑子入关之后,从实质方面来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