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真正的猛将:一生英勇无敌,晚年因何面对刘邦一触即溃
创始人
2025-06-24 02:02:16
0

刘邦伐英布前夕,夏侯婴的门客薛公预判局势,指出英布三策:上策则天下鼎足,中策胜负难料,下策则大汉稳固。薛公之言,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深得刘邦之心。

薛公之预言果然应验,英布选择了下策,步入了急速灭亡的歧途。他的决策短视而草率,未能审慎权衡利弊,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失败。

据司马迁的推测,英布极有可能是古英国的血脉传承者,源自皋陶的子孙,属于战国时代逐渐衰落的士族阶层。他承载着古老的血脉与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英布因罪被黥面充作刑徒,曾参与修筑秦始皇陵。由此可见,英布乃社会之不安定因素,其经历与刘邦、张耳、陈馀等人颇为相似,均曾历经坎坷,终成大器。

“黥面”虽为脸上之耻辱,英布却满怀欣喜:“算命者曾言,我受黥面之后将登王位,如今看来,此言果然非虚。”他眼中闪烁着期待,仿佛已看见未来的荣光。

英布视刑徒生涯为磨砺意志的“社会熔炉”,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不久,英布果然带领一众刑徒逃亡,隐匿于长江之滨,化身为劫掠百姓的盗贼,继续追寻他的野心之路。

陈胜吴广起义之际,英布得到吴芮青睐,缔结姻亲。二人携手策划“番县举事”,成为支持陈胜吴广起义的重要力量,共同在反秦斗争中展现英勇姿态。

英布受吴芮指派,率众北上归附项梁麾下。项梁不幸过世,楚怀王遂命宋义为主将,项羽、范增为辅,领兵驰援赵国。英布亦随军出征,共赴国难。

项羽未至赵地,即斩宋义得军权,自此英布归于项羽麾下。他随项羽参与邯郸之战,并西进关中,历经多场战斗,始终矢志不渝,共克时艰。

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英布得封“九江王”。众皆疑,何以范增、龙且等未得封,而英布独得此殊荣?其实,英布勇武过人,战功卓著,故得此封赏。

原因有三:诸侯中有降将如章邯,对灭秦贡献重大;有六国贵族后裔,乃灭秦之主要政治力量;亦有刘邦、英布等“带资入股”的合伙人,非项羽部下,实为共同创业者。

范增智慧超群,龙且勇猛善战,张良谋略深远,虽三人之功勋卓著,然终究皆为臣子,不过打工之人而已。其贡献虽大,却难以改变其身份之本质。

因此,当项羽因田荣之事烦忧,向英布求援时,英布以身体抱恙为由,仅派四千人应差。后刘邦攻占彭城,项羽再请英布出兵,英布依旧吝啬兵力,不肯出一兵一卒。

项羽坚持己见,认为其分封的诸侯理应忠诚于他。然现实却是,诸侯各自为政,力量薄弱。英布虽勇猛,却独木难支。项羽对此无计可施,只能暂且隐忍不发。

刘邦被项羽屡次挫败,情绪失控,故态复萌。他愤怒地斥责身边人:“尔等皆是庸才,何足与吾共谋天下大计?”言语间流露出对众人的失望与不满。

随何这位书生心生不满,他质疑道:为何要如此贬低他人呢?此举实在不公,应当予以纠正。他决心站出来,为那些被误解的人正名。

刘邦沉声道:“勿再多言,若你真有能耐,就去说服英布背弃项羽。若你能做到,我刘邦便真心服你。”他的语气坚定,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何轻蔑地撇了撇嘴,心想这简直就像蚊子来例假一样微不足道。大部分的事情,他都是亲自出马,从不假手于人。这种小事,自然也不例外,他自会亲自处理。

随何展现书生智慧,以实际行动震撼刘邦,简短话语征服英布。他强调四点:英布背楚非明智之举,汉王英明且势强,归汉乃长久之计,且汉王重情义,定善待之。

首先,你对项羽的忠诚不过是表面功夫,你真正的目的不过是借项羽之名,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实现自己的野心罢了。你的行为无疑是对项羽的背叛。

再者,你畏惧与项羽决裂,因你深知项羽之威猛,刘邦之脆弱。然项羽若胜,定不容你;你亦深知此理,故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项羽虽貌似强大,实则道义已失,军事亦陷困境,败局已定。刘邦则渐显优势,胜利终将归于他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已。

第四,你担心项羽强大难敌,但刘邦并未要求你与项羽硬碰硬。只需牵制数月,便可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必会重重酬谢,你无需多虑。

经过深思熟虑,英布决定不再追随项羽,而是转而投向刘邦的怀抱。他果断地宣布与项羽断绝关系,正式加入刘邦的阵营,共谋大业。这一决策标志着英布人生的新篇章,他将以新的身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项羽大怒,遂遣项声、龙且挥师直捣九江,迅速将英布逼至绝境。项羽之威势无比,英布身败名裂,竟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惨遭项羽杀戮无遗。

至此,英布方觉随何遗漏一事:所谓的“牵制”实则等同于“引火烧身”。他未曾料到,这策略竟会将自己卷入其中,难以抽身。此刻,他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英布倍感屈辱的是,他孤身投奔刘邦,却遭遇冷漠待遇。刘邦竟边洗脚边与他交谈,这种待遇简直如同对待一名仆从,令他心生不满与失望。

真是懊悔不已!英布曾一度心灰意冷,几乎欲自尽。然而,抵达馆舍后,一切阴霾烟消云散。刘邦的盛情款待,帐幔华丽、用器精致、饮食丰盛、侍从周到,让英布飘飘欲仙。

刘邦对待英布甚是周到,之后更派刘贾助其收复九江。英布因此深感刘邦诚意,决定全心追随。在垓下之战时,英布更是毫不迟疑地加入了围剿项羽的行列。

战后,刘邦赐英布淮南王之尊号,其领地横跨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跻身大汉八大异姓诸侯王之列,威震一方,权势显赫。

英布身为将领,战功赫赫,却未得应有之赏,心中难免失衡。而刘邦之猜忌,更使他如履薄冰。故在天下已定之时,英布选择反叛,以求自保并谋求更大权益。

薛公指出,韩信、彭越、英布三者紧密相依,若前二者遭难,英布岂能独善其身?夏侯婴见薛公眼光独到,料其必有深谋远虑,遂将其引荐给刘邦。

《史记》详尽记述薛公之精妙论断,上策深谋远虑,中策稳健持重,下策灵活变通。此三策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策略思考,体现了薛公卓越的智慧与洞见。

上王询问:“何为最佳策略?”令尹答道:“东取吴国,西攻楚国,联合齐国征服鲁国,再向燕赵发布檄文,坚守其地,则山东之地尽归汉室所有。”

"何为中策?即是向东攻吴,向西伐楚,同时兼并韩魏,占据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此一来,胜负之局便难以预料了。"

下计即为何?“向东攻略吴国,向西攻占下蔡,将重心转向越地,自身则退守长沙。如此布局,陛下可高枕无忧,汉朝亦将安定无忧。”

上策在于稳扎淮南,开拓齐地,与燕赵联手,构建与刘邦的东西对峙之势。薛公预见,刘邦将被迫退回关中,届时天下将形成燕赵、淮南与

中策则是立足淮南,积极进攻河南,以关东为决战之地与刘邦一决雌雄。薛公评估,此举或如楚汉相争,胜负之势难以预料,风险与机遇并存。

下策即立足淮南,向西向南拓展,构建南方王朝。薛公料想,英布多半会采纳此策,一旦如此,阿三,你便胜券在握了。

果然,英布如我所料,不断在周边骚扰。他先是击败荆楚,然而刘邦亲征之际,他败下阵来,向南仓皇逃窜。待他渡过长江,身边仅余百余残兵败将。

正当他身陷绝境,无所适从之际,妻侄吴回,吴芮之孙,派人前来传信:可前往鄱阳,我愿与你共赴越地,避此危难。遂得一线生机,期盼共度时艰。

英布轻信吴回之言,不幸丧命,头颅被献予刘邦。吴回因秉持大义,诛杀亲族,终得刘邦青睐,成为八大异姓诸侯中唯一幸存的一位,得以保全封地。

英布麾下兵力虽万余,起兵时或有勇士助阵,论战力,岂应轻易败于远征之刘邦?然何以如此不堪一击?薛公何以能做出此等精准之推断?其背后必有深意。

薛公与随何之言皆针对英布之弊,皆在于其自私狭隘之心。英布贪恋封地,小富即安,此乃其弱点。二人之辞,皆以此入手,巧妙诱导,终使英布中计。

薛公的上策,意在联合燕赵之力,共谋天下,尽显政治智慧;中策则要求英布胸怀壮志,团队强大。然英布既无此志,亦无此力,两者皆缺,何以成大事?

英布一生尽显“小地主”思维,只图一方土地称王称霸,不愿受他人约束。他追求的是安稳自在,而非宏图伟业,这种心态深刻反映在他的行为之中。

英布因物质之丰而忘礼节之辱,此细微之处显露刘邦早识其本性。刘邦对英布并不在意,自有妙计驾驭之,足见其深谋远虑,英布尽在掌控之中。

随何直截了当地指出,刘邦之求无非守护自家疆域。然而,若无项羽首肯,何谈保全?反观刘邦,他愿慷慨赠予,且无需你付出巨大代价。何不选择更有保障的一方呢?

随何深知刘邦不可能容忍大汉帝国中的割据之地,但他以巧妙言辞,为英布描绘出一个心中的“梦幻王国”,借此轻松说服英布背弃项羽,踏上不归之路。

因此,英布的视野局限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只是这败落的速度出乎意料地迅猛。他的狭隘思维限制了他的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迅速崩溃。

首先,英布对刘邦的御驾亲征毫无预料。他本以为刘邦会派遣将领前来征讨,未曾料到刘邦会亲自挂帅出征,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英布措手不及。

刘邦作为大汉帝国的奠基者,对英布集团有着强大的威慑力。战前,英布以刘邦未归为由安抚部下。然而,当刘邦亲临战场,那所谓的定心丸瞬间化作了摧毁士气的利器。

再者,英布的策略以守为主,而非主动出击,这样的出发点便决定了他的被动地位。他选择稳固防线,静待时机,而非冒险进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战争似火,燃烧着气势的火焰,旺盛的气势使其愈燃愈烈,诸多不利皆可化为助力。英布之退缩,实乃向部下传递“守家”之讯,而非“共创新生”之壮志。

胸无大志者,注定会逐步走向萎缩与衰亡。一旦遭遇困境,他们便会迅速崩溃,无法坚持。跟随这样的人,前途堪忧,难有真正的希望。

最终,历经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连天与楚汉战争的硝烟弥漫,民众渴望安定,人心思定,期盼着能够远离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这实则是无形之手调控下的定律,人心渴望大乱后的安宁。若有人此时妄图掀起战火,几乎难逃失败的命运。顺应大势,方为上策,否则只会自取灭亡。

吴回之抉择,实乃明智之举。时局动荡,他本可能与其他异姓诸侯同遭厄运。然吴回却坚守本心,未与英布为伍作乱,此举实乃冒大不韪,其政治勇气与智慧可见一斑。

英布固守己土却败北,而吴回以诚相待,竟守住了疆土。更讽刺的是,吴回竟用英布之头作为筹码。这世道,真乃令人哭笑不得,命运之轮,真是难以捉摸。

相关内容

从滨海湾到植物园:新加坡旅...
一座城市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它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025-08-28 00:45:27
阿森纳晒埃泽酋长球场亮相视...
阿森纳晒埃泽酋长球场亮相视频:完美的欢迎
2025-08-28 00:42:50
原创 ...
引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
2025-08-28 00:35:20
原创 ...
在我国南海北部湾,有三个由海水泥沙冲击形成的冲积岛。 最南边靠近海...
2025-08-28 00:34:46
原创 ...
有些电视剧里面会出现那种打更人,在夜晚的特定时间点敲打木梆子,告诉...
2025-08-28 00:34:36
《三国志·战棋版》PK5官...
哈喽大家好啊,夺宝奇谋玩法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马上就要迎来PK5官渡...
2025-08-28 00:34:29
原创 ...
这位将军是人民武装中大名鼎鼎的“三星少将”,他先后3次被授予少将军...
2025-08-28 00:34:28
原创 ...
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霍尔巴...
2025-08-28 00:34:17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一、李世民亲征前后的情况 亲征高句丽,是李世民最后一次领兵出征,同时也是李世民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不...
原创 原... 历史上,保卫疆土的大将数不胜数,皆是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英雄人物,其事迹广为后世流传。 史上有名的将...
原创 东... 中华文明最初兴起是在北方,然而北方却容易受到蒙古高原和东北的游牧民族袭击,所以如果中原大乱的时候,北...
原创 成...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智慧的璀璨光芒,也折射出盲目模仿的荒诞倒影。当13世纪的蒙古铁骑以风卷残...
探寻埃及金字塔:神秘陵墓的传奇... 踏上埃及的沙土,你便站在了时间的尽头。金字塔,这个自古埃及赫赫有名的遗迹,就像是尼罗河为历史凝结的泪...
原创 原... 文/晚风暮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草根逆袭为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 朱元璋原名...
原创 郭...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这...
原创 欧... 同样都在历史上出现过灿烂文明,为什么欧洲没有实现过大一统的局面?现在反倒看着越来越像我国,2千多年前...
原创 与... 文/格瓦拉同志 在古代中国,皇位的稀缺性加上其被赋予的绝对权力,不仅使得皇室成员间争得你死我活,异姓...
原创 作... 清朝的12家铁帽子王有8家是清初功封的,还有四家是清朝中后期恩封的,怡亲王就是恩封的第一位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