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伐英布前夕,夏侯婴的门客薛公预判局势,指出英布三策:上策则天下鼎足,中策胜负难料,下策则大汉稳固。薛公之言,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深得刘邦之心。
薛公之预言果然应验,英布选择了下策,步入了急速灭亡的歧途。他的决策短视而草率,未能审慎权衡利弊,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失败。
据司马迁的推测,英布极有可能是古英国的血脉传承者,源自皋陶的子孙,属于战国时代逐渐衰落的士族阶层。他承载着古老的血脉与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英布因罪被黥面充作刑徒,曾参与修筑秦始皇陵。由此可见,英布乃社会之不安定因素,其经历与刘邦、张耳、陈馀等人颇为相似,均曾历经坎坷,终成大器。
“黥面”虽为脸上之耻辱,英布却满怀欣喜:“算命者曾言,我受黥面之后将登王位,如今看来,此言果然非虚。”他眼中闪烁着期待,仿佛已看见未来的荣光。
英布视刑徒生涯为磨砺意志的“社会熔炉”,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不久,英布果然带领一众刑徒逃亡,隐匿于长江之滨,化身为劫掠百姓的盗贼,继续追寻他的野心之路。
陈胜吴广起义之际,英布得到吴芮青睐,缔结姻亲。二人携手策划“番县举事”,成为支持陈胜吴广起义的重要力量,共同在反秦斗争中展现英勇姿态。
英布受吴芮指派,率众北上归附项梁麾下。项梁不幸过世,楚怀王遂命宋义为主将,项羽、范增为辅,领兵驰援赵国。英布亦随军出征,共赴国难。
项羽未至赵地,即斩宋义得军权,自此英布归于项羽麾下。他随项羽参与邯郸之战,并西进关中,历经多场战斗,始终矢志不渝,共克时艰。
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英布得封“九江王”。众皆疑,何以范增、龙且等未得封,而英布独得此殊荣?其实,英布勇武过人,战功卓著,故得此封赏。
原因有三:诸侯中有降将如章邯,对灭秦贡献重大;有六国贵族后裔,乃灭秦之主要政治力量;亦有刘邦、英布等“带资入股”的合伙人,非项羽部下,实为共同创业者。
范增智慧超群,龙且勇猛善战,张良谋略深远,虽三人之功勋卓著,然终究皆为臣子,不过打工之人而已。其贡献虽大,却难以改变其身份之本质。
因此,当项羽因田荣之事烦忧,向英布求援时,英布以身体抱恙为由,仅派四千人应差。后刘邦攻占彭城,项羽再请英布出兵,英布依旧吝啬兵力,不肯出一兵一卒。
项羽坚持己见,认为其分封的诸侯理应忠诚于他。然现实却是,诸侯各自为政,力量薄弱。英布虽勇猛,却独木难支。项羽对此无计可施,只能暂且隐忍不发。
刘邦被项羽屡次挫败,情绪失控,故态复萌。他愤怒地斥责身边人:“尔等皆是庸才,何足与吾共谋天下大计?”言语间流露出对众人的失望与不满。
随何这位书生心生不满,他质疑道:为何要如此贬低他人呢?此举实在不公,应当予以纠正。他决心站出来,为那些被误解的人正名。
刘邦沉声道:“勿再多言,若你真有能耐,就去说服英布背弃项羽。若你能做到,我刘邦便真心服你。”他的语气坚定,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何轻蔑地撇了撇嘴,心想这简直就像蚊子来例假一样微不足道。大部分的事情,他都是亲自出马,从不假手于人。这种小事,自然也不例外,他自会亲自处理。
随何展现书生智慧,以实际行动震撼刘邦,简短话语征服英布。他强调四点:英布背楚非明智之举,汉王英明且势强,归汉乃长久之计,且汉王重情义,定善待之。
首先,你对项羽的忠诚不过是表面功夫,你真正的目的不过是借项羽之名,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实现自己的野心罢了。你的行为无疑是对项羽的背叛。
再者,你畏惧与项羽决裂,因你深知项羽之威猛,刘邦之脆弱。然项羽若胜,定不容你;你亦深知此理,故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项羽虽貌似强大,实则道义已失,军事亦陷困境,败局已定。刘邦则渐显优势,胜利终将归于他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已。
第四,你担心项羽强大难敌,但刘邦并未要求你与项羽硬碰硬。只需牵制数月,便可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必会重重酬谢,你无需多虑。
经过深思熟虑,英布决定不再追随项羽,而是转而投向刘邦的怀抱。他果断地宣布与项羽断绝关系,正式加入刘邦的阵营,共谋大业。这一决策标志着英布人生的新篇章,他将以新的身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项羽大怒,遂遣项声、龙且挥师直捣九江,迅速将英布逼至绝境。项羽之威势无比,英布身败名裂,竟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惨遭项羽杀戮无遗。
至此,英布方觉随何遗漏一事:所谓的“牵制”实则等同于“引火烧身”。他未曾料到,这策略竟会将自己卷入其中,难以抽身。此刻,他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英布倍感屈辱的是,他孤身投奔刘邦,却遭遇冷漠待遇。刘邦竟边洗脚边与他交谈,这种待遇简直如同对待一名仆从,令他心生不满与失望。
真是懊悔不已!英布曾一度心灰意冷,几乎欲自尽。然而,抵达馆舍后,一切阴霾烟消云散。刘邦的盛情款待,帐幔华丽、用器精致、饮食丰盛、侍从周到,让英布飘飘欲仙。
刘邦对待英布甚是周到,之后更派刘贾助其收复九江。英布因此深感刘邦诚意,决定全心追随。在垓下之战时,英布更是毫不迟疑地加入了围剿项羽的行列。
战后,刘邦赐英布淮南王之尊号,其领地横跨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跻身大汉八大异姓诸侯王之列,威震一方,权势显赫。
英布身为将领,战功赫赫,却未得应有之赏,心中难免失衡。而刘邦之猜忌,更使他如履薄冰。故在天下已定之时,英布选择反叛,以求自保并谋求更大权益。
薛公指出,韩信、彭越、英布三者紧密相依,若前二者遭难,英布岂能独善其身?夏侯婴见薛公眼光独到,料其必有深谋远虑,遂将其引荐给刘邦。
《史记》详尽记述薛公之精妙论断,上策深谋远虑,中策稳健持重,下策灵活变通。此三策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策略思考,体现了薛公卓越的智慧与洞见。
上王询问:“何为最佳策略?”令尹答道:“东取吴国,西攻楚国,联合齐国征服鲁国,再向燕赵发布檄文,坚守其地,则山东之地尽归汉室所有。”
"何为中策?即是向东攻吴,向西伐楚,同时兼并韩魏,占据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此一来,胜负之局便难以预料了。"
下计即为何?“向东攻略吴国,向西攻占下蔡,将重心转向越地,自身则退守长沙。如此布局,陛下可高枕无忧,汉朝亦将安定无忧。”
上策在于稳扎淮南,开拓齐地,与燕赵联手,构建与刘邦的东西对峙之势。薛公预见,刘邦将被迫退回关中,届时天下将形成燕赵、淮南与
中策则是立足淮南,积极进攻河南,以关东为决战之地与刘邦一决雌雄。薛公评估,此举或如楚汉相争,胜负之势难以预料,风险与机遇并存。
下策即立足淮南,向西向南拓展,构建南方王朝。薛公料想,英布多半会采纳此策,一旦如此,阿三,你便胜券在握了。
果然,英布如我所料,不断在周边骚扰。他先是击败荆楚,然而刘邦亲征之际,他败下阵来,向南仓皇逃窜。待他渡过长江,身边仅余百余残兵败将。
正当他身陷绝境,无所适从之际,妻侄吴回,吴芮之孙,派人前来传信:可前往鄱阳,我愿与你共赴越地,避此危难。遂得一线生机,期盼共度时艰。
英布轻信吴回之言,不幸丧命,头颅被献予刘邦。吴回因秉持大义,诛杀亲族,终得刘邦青睐,成为八大异姓诸侯中唯一幸存的一位,得以保全封地。
英布麾下兵力虽万余,起兵时或有勇士助阵,论战力,岂应轻易败于远征之刘邦?然何以如此不堪一击?薛公何以能做出此等精准之推断?其背后必有深意。
薛公与随何之言皆针对英布之弊,皆在于其自私狭隘之心。英布贪恋封地,小富即安,此乃其弱点。二人之辞,皆以此入手,巧妙诱导,终使英布中计。
薛公的上策,意在联合燕赵之力,共谋天下,尽显政治智慧;中策则要求英布胸怀壮志,团队强大。然英布既无此志,亦无此力,两者皆缺,何以成大事?
英布一生尽显“小地主”思维,只图一方土地称王称霸,不愿受他人约束。他追求的是安稳自在,而非宏图伟业,这种心态深刻反映在他的行为之中。
英布因物质之丰而忘礼节之辱,此细微之处显露刘邦早识其本性。刘邦对英布并不在意,自有妙计驾驭之,足见其深谋远虑,英布尽在掌控之中。
随何直截了当地指出,刘邦之求无非守护自家疆域。然而,若无项羽首肯,何谈保全?反观刘邦,他愿慷慨赠予,且无需你付出巨大代价。何不选择更有保障的一方呢?
随何深知刘邦不可能容忍大汉帝国中的割据之地,但他以巧妙言辞,为英布描绘出一个心中的“梦幻王国”,借此轻松说服英布背弃项羽,踏上不归之路。
因此,英布的视野局限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只是这败落的速度出乎意料地迅猛。他的狭隘思维限制了他的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迅速崩溃。
首先,英布对刘邦的御驾亲征毫无预料。他本以为刘邦会派遣将领前来征讨,未曾料到刘邦会亲自挂帅出征,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英布措手不及。
刘邦作为大汉帝国的奠基者,对英布集团有着强大的威慑力。战前,英布以刘邦未归为由安抚部下。然而,当刘邦亲临战场,那所谓的定心丸瞬间化作了摧毁士气的利器。
再者,英布的策略以守为主,而非主动出击,这样的出发点便决定了他的被动地位。他选择稳固防线,静待时机,而非冒险进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战争似火,燃烧着气势的火焰,旺盛的气势使其愈燃愈烈,诸多不利皆可化为助力。英布之退缩,实乃向部下传递“守家”之讯,而非“共创新生”之壮志。
胸无大志者,注定会逐步走向萎缩与衰亡。一旦遭遇困境,他们便会迅速崩溃,无法坚持。跟随这样的人,前途堪忧,难有真正的希望。
最终,历经秦末农民起义的烽火连天与楚汉战争的硝烟弥漫,民众渴望安定,人心思定,期盼着能够远离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这实则是无形之手调控下的定律,人心渴望大乱后的安宁。若有人此时妄图掀起战火,几乎难逃失败的命运。顺应大势,方为上策,否则只会自取灭亡。
吴回之抉择,实乃明智之举。时局动荡,他本可能与其他异姓诸侯同遭厄运。然吴回却坚守本心,未与英布为伍作乱,此举实乃冒大不韪,其政治勇气与智慧可见一斑。
英布固守己土却败北,而吴回以诚相待,竟守住了疆土。更讽刺的是,吴回竟用英布之头作为筹码。这世道,真乃令人哭笑不得,命运之轮,真是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