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闲谈春秋:曹刿论战
且说齐桓公当上了齐国的君位,并且起用管仲作为自己的左右手,但是齐桓公虽然起用了管仲,但一开始并不是对管仲言听计从的,齐桓需要受点教训,所以管仲明知他做错了,也不阻止。
话说在齐桓公还不是齐国的君主,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鲁国跟他的兄弟公子纠给他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仇不报还是齐桓公吗?
关于齐国跟鲁国,在周朝可是很有分量的两个诸侯国。
提起周朝的开国元勋,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公旦和姜太公。
在商末周初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两个人都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辅臣角色。在武王伐纣以及建立周朝以后国家的治理方面,二人都曾立下汗马功劳。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淮南子齐俗训》
齐国跟鲁国的治国理念,姜太公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而周公旦制定了《周礼》,规范了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因此才有后来的孔子,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的基础。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齐国是“举贤而上功”,鲁国是“尊尊亲亲”。两种治国思想的结果是齐国始终是大国,而鲁国反而越来越小。
说完鲁国的跟齐国的建国跟治国理念,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齐桓公攻打鲁国的这一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
公元前684春,齐桓公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
这个时候,有一个在课本上出现的著名人物就出现了,他就是曹刿。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他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国难当头见义勇为,富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又沉着冷静。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并且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鲁庄公同意了他的请求。
等到了双方遇到的时候,鲁庄公心想齐国有点强呀,所以就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由于在前期齐国对鲁国取得过战争的胜利,齐国的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
齐桓公怎么也没想到会输给鲁国,咽不下这口气,约会了宋国,再攻鲁国。鲁国又轻挑了宋国,连宋国派出的大将南宫长万都给活捉了去,齐桓公终于发现鲁军已非软杮子,不敢再战,只好灰溜溜地命令军队回了国。吃了亏之后,这下子齐桓公没辙了,只好收敛骄傲之心,诚心诚意地向管仲请教起来,从此之后几乎言听计从,管仲的才能以后才尽情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