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已失去对青藏高原的管辖权,且蒙古地区动荡。固始汗崛起,是成吉思汗后裔,卫拉特盟主,即瓦剌人。政治基础良好,但面对时局风云,其创业历程备受考验。在准噶尔部助力下,固始汗在青海站稳,但与准噶尔爆发激烈冲突。为避锋芒,和硕特部分裂,一支东进至沙俄地盘,另一支在固始汗领导下东进,占领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
在青海,固始汗面对沙俄和准噶尔的夹击,艰难维系统治。他巧妙运用准噶尔的力量巩固在青海的地位。1640年,固始汗开始征讨西藏,以黄教为信仰,迅速扩张领土。1642年,攻入拉萨,击败藏巴汗,掌握西藏统治权。和硕特汗国势力覆盖青海、西藏、康区,成为庞大的汗国。
固始汗不仅善战,更是卓越的政治家。1646年,与清朝确立主从关系,和硕特汗国成为清朝的一部分。为确保汗国生存,固始汗选择远交近攻,主动投靠清廷。然而,清朝对和硕特汗国并不积极,边境局势仍然复杂。
在和硕特汗国成为清朝一部分后,雍正年间,清朝已经习惯统治该地区。然而,准噶尔蒙古部落再次崛起,噶尔丹继位,与清朝决裂。康熙皇帝派出胤禵镇压,与和硕特汗国及其他蒙古部落合作,成功平定叛乱。胤禵并拒绝了和硕特汗国的请求,未恢复其独立地位,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对该地区的控制。
雍正继位后,面对噶尔丹反叛,雍正派遣使臣寻求和解,但未能奏效。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成为清军总指挥,展开对和硕特汗国的镇压。年羹尧采纳防线分明的策略,切断罗卜藏丹津的进攻路径。同时,清军与陕甘总督富宁安合作,阻止与准噶尔的联络。这三方面的准备形成了对罗卜藏丹津的合围态势。
雍正年间,清军迅速出击,分三路进攻柴达木河地区,逼近罗卜藏丹津的藏地。罗卜藏丹津感到败局,上书请求宽大处理,但遭雍正拒绝。清军采取出其不意的进攻,罗卜藏丹津大败,逃往准噶尔投奔策妄阿拉布坦。和硕特汗国覆灭,青海蒙古地区划归清廷,成为青海蒙古29旗,标志着清朝对该地区的完全统治。
雍正维护了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稳定,通过巧妙的军事布局和外交手段,有效应对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固始汗的后人在历经波折后,最终未能挽回和硕特汗国的覆灭,清朝巩固了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