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一提到“刘罗锅”,几乎所有人都能耳熟能详。尤其是那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更是让他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真实的历史中,刘墉是不是那个驼背的“罗锅”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电视剧中,刘墉被描绘为寒门出身,但事实上,他不仅不贫困,而且家境相当优越。他的祖父刘棨是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吏部尚书,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官宦世家。生在这样的家庭,刘墉从小就接受了贵族式的一对一教育,与其他同龄人大相径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墉从一开始就遥遥领先,只要不过分纨绔,他的成功几乎是注定的。22岁时,刘墉果然考中了进士,甚至还成为了皇子的伴读。虽然“伴读”听起来不起眼,但却是一个潜力无穷的职务,天天和皇室为伍,还有机会见到当朝皇帝,想不被提拔都难。然而,就在刘墉春风得意之际,他的父亲触怒了皇上。刘统勋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因应对新疆叛乱失当,被革职押解回京。
刘墉也因此受牵连,失去了伴读的职位,甚至一度被问罪入狱。后来,乾隆皇帝考虑到刘家的旧功,轻判了刘墉,任命他为翰林编修。经过平定新疆叛乱后,乾隆逐渐冷静下来。他意识到,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但忠心可嘉,主要责任在于将军永常的临战失当。于是,乾隆宽免了刘墉的罪,并封他为尚书。在刘统勋的人脉和关系的支持下,刘墉开始在朝堂上逐渐崭露头角。他先后被任命为地方官,担任安徽学政和江苏学政,之后升任太原知府,再到江宁知府。
刘墉非常重视在地方履职的机会,为官清廉,为政清明,深得当地百姓认可,也赢得了乾隆帝的赞许。到了嘉庆皇帝即位,刘墉终于在地方任上脱颖而出,被调入京城出任左都御史,经常得到嘉庆的召见。然而,在刘墉仕途取得转折的时候,他的人性弱点也暴露出来。此时,和珅已经成为当朝最受宠的权臣,掌管军机和户部事务。然而,和珅执政后开始嗜权乱政,引起了朝中许多臣子的反感,弹劾之声不断。
在《宰相刘罗锅》中,刘墉是反对和珅的旗帜性人物,与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却让人失望了,他1720年出生,而和珅1750年出生,相比于年轻的和珅,刘墉显得非常恭敬,甚至有些阿谀奉承,与电视剧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当然,他并没有与和珅同流合污,只是表现得非常能“装孙子”。或许,刘墉长期担任地方官已经习惯了务实工作,而对于朝堂的虚浮工作并不擅长。而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而言,他更喜欢一些虚浮的工作,两人显然不太契合。
因此,刘墉在北京的日子并不顺利,先是因为泄露皇帝谈话内容而受到责备,接着因为科举考试期间发生贿赂腐败案而被弹劾,再后来因为包庇属下的失职行为而受到降职处罚……一系列事件让乾隆越来越质疑刘墉,认为他要么能力不足,要么忠诚有疑。幸运的是,乾隆皇帝退位了,嘉庆即位。老皇帝虽然退位了,但依然掌握着实权;年轻的皇帝虽然登基了,却无权无势。在这段时间里,年迈的刘墉深藏不露,一边装傻一边在背后接近嘉庆。
嘉庆四年,就在太上皇乾隆过世几天后,嘉庆帝便清算了和珅,下令让他自尽。在这个过程中,刘墉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秘密搜集了和珅的罪状,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据《清史稿》的记载:和珅罪状略曰……(省略具体内容)这些罪状虽然大部分是由刘墉搜集的,但这并非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早就准备好了。看来,已经年迈的刘墉早已经活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忌惮乾隆对和珅的信任,抓住了嘉庆对和珅的憎恨,因此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一举成名。
嘉庆处死和珅后,当然要奖励有功之臣刘墉。但是,年事已高的刘墉却早已经老态龙钟,驼背佝偻,因此被嘉庆戏称为“刘罗锅”,这个绰号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嘉庆九年,刘墉在家中平安辞世,享年八十五岁。嘉庆皇帝得知消息后,追赠他太子太保,并赐谥号“文清”,这无疑是对刘墉“刘罗锅”形象的认可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