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内阁首辅中,状元出身者不乏人,如胡广、曹鼐、彭时等均为佼佼者。在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中,商辂却以其“三元及第”的殊荣在明朝历史无人能及。这一成就,在明朝的历史上,除了被朱棣剥夺状元资格的黄观外,无人能出其右。
商辂生于永乐十二年,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宣德十年,他参加乡试,一举夺得第一名,展现出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然而,这只是他仕途的起点。
正统十年,商辂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更是一鸣惊人,连续取得会试、殿试第一名的成绩。这一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三元及第”的殊荣,也让他成为了明朝读书人心中的楷模。
随后,商辂被赐为翰林院修撰,正式踏入仕途。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认可。更为神奇的是,根据《明史·列传第六十四》的记载,商辂因“丰姿瑰伟”,被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挑选为展书官。
这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肯定,也是对他出众仪表的赞赏。由此可见,在古代,才华和颜值同样重要。
尽管商辂有着“三元及第”的光环,但在朝廷中,他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当时,宦官王振专权擅政,朝廷政治腐败。商辂虽然凭借自己的才能和长相在同批读书人中脱颖而出,但也只是比同时入仕的这批人出众而已。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逊低调,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在商辂的仕途生涯中,他历经多个职位,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正直的品格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尊敬。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惩治贪腐、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事务,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三元及第”的殊荣独步天下,成为明朝读书人心中的楷模。他的才华和学识不仅为他赢得了皇帝的赏识和百姓的尊敬,也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辂,字弘载,号素商,生于明永乐十二年,浙江淳安县人。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诞生了这位明朝的“第一学霸”。
商辂是家中五子中的幺儿,自幼便备受父母宠爱。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恃宠而骄,反而更加勤奋好学。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他六岁便开始诵读《论语》等儒家经典,十三岁时已能写出得体的文章,才思敏捷,令人称赞。
二十二岁那年,商辂参加了浙江省的乡试考试,一举夺得第一名,中了解元。这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商辂年纪轻轻便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跟他开了个玩笑。第二年,他带着全省第一名的光环,信心满满地前往北京应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名落孙山。
这个打击对商辂来说是巨大的,他甚至萌生了放弃科举考试的想法。幸好,一位考官及时劝阻了他,鼓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在考官的鼓励下,商辂重拾信心,决定再次备战科举。
经过六年的苦读,二十九岁的商辂再次参加了会试考试。不幸的是,他再次落榜。但这次商辂并没有颓废放弃,他决定留在京城,进入太学学习。他深知自己的不足,因此更加刻苦钻研学问,不断提升自己。
正统十年,即公元1445年,是决定商辂命运的一年。这一年,他考取了会试的第一名,成为了会元。随后在殿试考试中,长相英俊、才华横溢的商辂又一次夺魁,被明英宗钦点为状元。
他创造了连中三元的历史性记录,成为明代唯一一位“连中三元”者,大明名副其实的“第一学霸”。
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大举入侵,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却在河北怀柔城外的土木堡遭遇惨败,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俘。这一消息传回朝廷,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议迁都以避免战祸。
在这国家民族的危难时刻,商辂与大臣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力主固守京都。他们的坚定立场和有力论证,最终使朝廷作出了固守京都的决策。同时,为了稳定人心,商辂与其他群臣一起,恳请监国郕王继位。郕王继位后,改元景泰,是为代宗。
然而,不久之后,被强敌释放的英宗皇帝回到京城,却不甘心居于太上皇的位置。他暗中唆使一批旧臣,成功复辟,重新执掌政权。
英宗深知商辂的一片忠心,仍然与他商讨军国大计。但英宗性格软弱,容易受他人影响。当朝中奸臣诬陷商辂时,他偏听偏信,将商辂削职为民,使其闲居家中。
宪宗继位后,改元成化。他深知商辂的才能和忠诚,于是在第二年便召其复出并予以重用。当时悼恭太子去世,皇帝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
纪妃生有皇子,已经六岁了,但由于左右的人畏惧万贵妃的权势,没有人敢进言。商辂得知此事后,请求皇帝诏令礼部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廷大臣相互祝贺,皇帝也命令皇子出宫会见朝廷大臣。
过了几日,皇帝又御临文华殿,皇子侍奉在侧。皇帝召见商辂及众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皇帝点头表示同意。这年冬天,就立皇子为皇太子,商辂的建议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商辂的一生历经四朝,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
成化十一年(1475年),当明宪宗考虑恢复郕王的王位和封号时,他将此议题下发给朝廷进行商议。在这个关键时刻,商辂站了出来,他极力陈述郕王对社稷的卓越贡献,坚称王位和封号应当得到恢复。商辂的坚定立场和有力论证,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郕王的王位和封号得以恢复。
此外,皇帝还计划在宫殿的北面修建玉皇阁,并命令宦官负责经办,意图用于礼仪与郊祭。然而,商辂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此举并不妥当,于是力争取消这一计划。商辂的直言不讳和勇于进谏,再次展现了他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
在面对由水气而生的灾害时,商辂更是上奏了消除灾祸的八项建议。他主张对番僧国师法王等不要滥赐印章,以维护朝廷的威严;他建议除了四方日常的贡奉之外,不要接受玩赏的物品,以节俭国家开支;他鼓励众臣直言进谏,以促进朝廷的清明;他提议分别派遣刑部使者审查囚犯案卷,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他还主张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项目、充实三边军队的储备、守卫沿边的关隘以及设置云南巡抚等,以加强国家的防御和治理。
皇帝对商辂的这些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发了赞扬嘉奖的诏书以奖励他。更重要的是,皇帝采纳了商辂的意见,这些举措对于稳定国家、消除灾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商辂的智慧和勇气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明朝明宪宗期间,西厂作为一个特设的监察机构,曾一度权势滔天,其行事作风往往引发朝廷上下的震动。中官汪直在监督西厂期间,多次制造大案,引发了朝廷的广泛关注和不满。
商辂,作为当时的朝廷重臣,对汪直的所作所为深感忧虑。他率领同僚,详细列出了汪直的十一条罪状,上奏皇帝。在奏折中,商辂痛陈汪直擅自作威作福、残害忠良的恶行,并指出汪直的存在已经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正常秩序,导致士大夫无心职守、商贾不安、百姓不宁。他警告说,如果不及时除去汪直,天下的安危将不堪设想。
皇帝在接到奏折后,生气地质问是谁主使的这个奏折,并命太监怀恩传旨,对商辂等人进行严厉的责备。商辂毫不畏惧,他严肃地指出,朝廷大臣无论大小,有罪都应受到追究。他列举了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任意拘捕边城守备、擅自收捕南京留守大臣等罪行,强调汪直的存在已经对国家的安危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商辂的慷慨陈词下,万安、刘珝、刘吉等大臣也纷纷发言,他们依据大义,慷慨激昂地为商辂辩护。最终,怀恩等人被商辂等人的正气所折服。商辂看着同僚们,感激地说:“诸公都为国家这样做,我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正值此时,九卿项忠等人也弹劾汪直,于是皇帝当日就罢免了汪直在西厂的职务。汪直虽然失去了西厂的权力,但仍然受到皇帝的宠幸。他心生怨恨,诬陷商辂曾收受指挥使杨晔的贿赂,企图以此解脱自己的罪行。
商辂对此并不畏惧,他坚持自己的清白。而此时,御史戴晋又上奏颂扬汪直的功劳,请求恢复其在西厂的职务。面对这种局面,商辂感到无奈和失望,他于是竭力请求辞职。
皇帝在商辂的坚决请求下,下诏加封他为少保,并赐命用驿车送他回乡。商辂的离去,让朝廷中的士大夫们感到惋惜和失落。
他们知道,商辂的离开意味着朝廷中再也没有敢于与汪直对抗的人了。果然,在商辂离开后,士大夫们更加俯首侍奉汪直,朝廷的风气也因此变得更加腐败和黑暗。
商辂作为明朝的一位贤臣,其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高尚品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面对同僚的讥讽和攻击,他始终保持着宽容和克制,不与人计较,展现出了难得的雅量和气度。
钱溥因未能升迁官职,心生不满,作《秃妇传》来讥讽商辂。高瑶和黎淳也因与商辂政见不合,多次在朝廷上对他进行攻击和诋毁。商辂并未因此怀恨在心,对他们仍然保持着平常的态度,不计前嫌,继续与同僚们和睦相处。
商辂的操守和原则性,在面对万贵妃的厚礼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希望他能为自己的父亲写赞语,并赠送了丰厚的金钱礼物。商辂却坚决推辞,他表示没有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这样的馈赠。即使万贵妃因此不悦,商辂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所动。
商辂的这种和而有操守的品格,不仅赢得了同僚的尊敬,也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他辞去官职后,刘吉去探望他,感叹他从未妄杀一人,上天对他的回报是如此的丰厚。商辂则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不敢让朝廷妄杀一人而已。
商辂在家乡度过了十年的时光,享受着天伦之乐。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三岁,被赠予太傅的荣誉,谥号为文毅。他的儿子商良臣也继承了他的学问和品德,成为成化初年的进士,担任翰林侍讲一职。
商辂的一生,无论是在朝廷上还是在家乡,都展现出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原则性。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