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入关后,完全接受了明朝的制度文化。然而出身于渔猎部落的满族,却无法完全融入儒家文明。他们只能适应一些适应性最强的儒家制度。当涉及到满族的核心利益时,一切都会按照原来的制度来。
这里最矛盾的问题是皇权问题。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满族贵族并没有时间完全适应皇权的更替,因为按照原来的传统,他们要经过各部的联合选拔。即使努尔哈赤改组后,仍然需要八旗主等贵族的推荐。
这一点与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着天然的冲突。在汉族皇权时代,皇帝是天下的主宰。他统治世界,享受世界。作为皇权继承人,长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满族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选举即使是形式,也要有形式。其中,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是顺从选举、各方面妥协平衡的产物。
入关后,这样的模式自然无法适应世间现有的要求,皇帝也不想受到旗主和其他贵族的束缚。他们拥有了天下,自然想要独断专行。不过,旗主和各路贵族都不是吃素的,他们不会坐视自己的实际权益被皇权逐渐削弱。
因此,自清朝入关以来,各路人士寻找权力代理人的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因为势力的骤然壮大,无数战利品的分配成为了各旗的直接主要矛盾。自从多尔衮死后,各界人士之间的斗争就成为了现实。
这对于皇权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一轮又一轮的内斗,直接将各路贵族送入了冥界。皇权已经开始上升到一家独大的地步。没有人有能力遏制皇权。对于皇权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
当然,因内斗而弱势的贵族们也不会放弃。如果他们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权力,就必须削弱他人的权力。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必然会拼死一战。这种内讧从顺治执政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雍正时期。
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斗争无疑是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夺事件。看来,这是康熙几个儿子为了成为皇太子而展开的一场斗争。歪历史一直认为,这只是贵族们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撤退的代理人。其本质是贵族们试图影响皇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康熙在清朝君主中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他的能力、勇气和耐力都很好。然而他却是杀了鳌拜、征服了噶尔丹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年,征讨噶尔丹三十多年。 18岁的他仍然没有办法应对激烈的内乱。他必须废太子,再立太子,再废太子,镇压万民。
不幸的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胤礽却成为了贵族与皇权斗争的牺牲品。他有无限的机会,但满族贵族自然不会同意,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嫡子将会继承王位,但他们早已心有所属,所以只能找代理人。
正如康熙有很多儿子一样,他也有足够多的儿子可以用作工具。同样,作为皇帝的儿子,尤其是满清皇子,他们还没有形成皇太子制度,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得到贵族的支持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皇权的诱惑、传统的束缚、贵族的怂恿,都成为康熙时期内乱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始于明末的党内斗争一直延续到清初。这些人也需要利益代理人。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很快就因为利益、血统、政见等因素卷入其中,乡亲等人纠缠在一起,八旗的王子、文官、贵族立刻一拍即合。当他们发现皇权触手可及时,就像苍蝇追逐气味一样扑了上去。
这些人虽然目的相同,但都是为了皇权,而首要目标就是太子。太子垮台后,皇太子之间出现了真空。他们很快就互相争斗,并暴露了对方的弱点。尔虞我诈让康熙心力交瘁,于是再次立太子胤礽。可惜的是,方自然不会让太子的势力重新燃起,通过明里暗里的手段再次击败了太子。
康熙还是被这种情况吓到了,对太子的事情三缄其口,也不再册封太子,因为他甚至表示,现在不管册封谁为太子,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他知道满族贵族无法放弃,而他的儿子又不擅长打仗,所以必须保持在一种模糊的状态,这样朝廷中的恐怖平衡和朝廷中的生存斗争才能扭转。陷入暗战,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