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与李自成并不是没有和谈过,而是李自成主动提出的。崇祯皇帝其实很感兴趣,但他遇到了最大的问题:——名官员不同意!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顺军攻克昌平。他们没有一次性攻打北京,而是派了一名被俘的太监回来给崇祯皇帝带信,表示他愿意接受朝廷的求和。皇帝赐西北诸省归附。国王,并要求“赏赐”数百万两白银。
李自成只是一个土匪,并不想明朝。他和宋江很像。他不求永远的霸权,只求财富和安康。其实李自成的想法并不多。如果逼他造反的话,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连饭都吃不起。每个人都在反抗。其中不乏他,李自成。
崇祯皇帝得到了李自成接受征召的信函,这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叛逆者脖子上架着一把刀,突然对你说,你只要给我一些钱,一些土地,一个头衔,我就为你工作。任何其他人都会同意。
崇祯皇帝同意了李自成的和谈请求。明朝末年,影响皇帝决策的不是皇帝,而是一群文官。嘉靖皇帝想追谥他的父亲,但他们不同意。万历皇帝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他们想阻止;崇祯皇帝想在辽东与后晋太极和谈,他们想反对。
崇祯帝召内阁首席大臣韦藻德商议此事。韦藻德是明朝最大的奸臣,其恶行比温体仁等人要大得多。崇祯皇帝希望魏藻德能够给他一个台阶,同意李自成的和谈。毕竟皇帝本人表示要与叛军议和,这太有损皇家尊严了。
魏藻德奸诈不语,心中盘算着。明朝的灭亡只是几分钟的事。连天神都无法阻止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的树是不可靠的。如果他迎李自成进城,担任内阁首席大臣,李自成称帝,那他会被封为王吗?
原来,魏藻德想要更多的财富和荣誉。崇祯皇帝对文臣武将向来不友善。现在是时候改变他的家庭了。就算要换主人,也得有一份像样的贺礼才行。魏藻德的会礼是明朝崇祯皇帝。这份礼物对李自成来说相当重要。也许李自成会给他第一英雄的待遇。
韦藻德的沉默让崇祯皇帝非常生气。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又讨论此事。正因为当晚没有回音,李自成误会崇祯皇帝不接受他的条件,所以第三天就早早进城了。之所以叫进城,是因为大军一到城门口,太监王祥尧打开了德胜、府城门,王祥尧打开了玄武门,兵部尚书张谨言,打开正阳门,成国公朱春臣(靖难之役开国功臣成国公朱能的后裔)打开朝阳门。
崇祯皇帝仍然在紫禁城里召集群臣商议,但没有文臣武将前来。他至少在绝望中杀死了王后和自己的女儿。他在宦官王承恩的陪同下,步行到眉山,自缢身亡。明朝就这样被推翻了。
再说了,魏藻德又会怎样呢?李自成从家里拿出了几百万银子,问他:“为什么不为国而死呢?”无耻的魏藻德回答说:“我怎么敢为了功利而死呢?”。这样的无耻之徒,连叛军都瞧不起。在狱中遭受酷刑五天后,他因脑裂而死。李自成甚至杀了自己的儿子。
明朝的灭亡是可悲的。如果崇祯皇帝力排众议接受了李自成的条件,明朝会怎样?
如果崇祯皇帝真的成功招揽了李自成,那么明朝永远不会垮台,至少不会那么快垮台。李自成提出破土称王条件的同时,也不忘讨好崇祯帝,愿意率军北上山海关,与吴三桂联手抗击满族。
这简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既解决了内忧,又增强了我们抗击外侮的实力。崇祯皇帝绝对可以借助李自成大顺军的力量来对抗满族骑兵。不管是否有效,至少双方都会疲惫不堪。
解决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之后,崇祯皇帝就必须腾出双手来收拾局面了。这是明朝的根源在于文官群体的共识。对付那些腐朽的文官群体,必须用非常手段,动员一些有真才实学、尽心尽力的官员来重建明朝的政治生态。
崇祯皇帝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解决臣子的问题。有皇家侍卫在手,就该抓起来杀掉。他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2、崇祯没有钱。这是致命的。李自成要钱,各地军阀也要钱,整顿朝政也需要钱,但是国库没有钱。简单,利用李自成把京城所有的官员都扣押起来,抄家逼供。李自成能够赚到白银数千万两。随着崇祯出手,李自成出手,数百万两白银有了保障。
崇祯皇帝有钱了,解决了内忧,又招募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很有可能成为权臣。他会效忠明朝吗?这是另一个问题。
事实上,这不是问题。只要崇祯皇帝此时没有死,他就有机会。如果李自成真想称霸明朝,他就不跟崇祯皇帝说,直接召来。既然答应了李自成的和谈条件,无论他后来成为霍光还是曹操,都比挂在眉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好。
只要明朝的正统依然存在,而李自成想要玩弄权术政治仍然无法走到前线,那么崇祯皇帝只要采取一些措施,逐步清理明朝的烂摊子还是有可能的。呼吸。
一切都是假设,而让这个假设无法实现的最大因素就是崇祯皇帝本人。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有铁血本领的皇帝。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