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科技发达,给人民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对于古代时期,落后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怀疑是否古代的没有现代人聪明呢。其实不尽然,古代人的智慧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的想象,很多古代的建筑即使在现在发达的社会,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是在古代确能够完成。
著名的长城,很多人并不陌生。长城最早建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召集百姓,北筑长城。后期隋朝也曾经大规模的对长城进行6次修建,后期宋朝为了抵御西夏的攻击大举修建长城。长城起初是为了军事防御城墙,现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长城横跨15个省市,这样大的工程量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时期是多么艰难。提到长城我们知道长城是为了抵御入侵的防御工具,那么对于同时抗战时期的碉堡,它的抵御能力是怎样的呢?在最早的六、七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通过一些石块,挖掘土地,建筑简单的墙垛来保护自己,风吹雨淋和晚上的野兽的攻击。
虽然当时我们的祖先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材料,制造出比较粗糙的墙垛,但是碉堡的雏形建立了。整体技术也是也在一点一点的发展。碉堡的主要是通过石头,砖瓦,铁或者是混凝土建造的。想到碉堡,我们不可能忘记1948年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对于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建造的,可能在现在人们的概念中,碉堡的防御能力应该不是很强,但其实碉堡却是士兵的强劲的对手,要想完全摧毁一个碉堡还是要付出很多精力。比如年仅19岁的董存瑞为了战争的胜利就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如在二战后期的反法西斯在1944年成功登陆诺曼底之后,心里以为可以轻松的攻破柏林,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德军的碉堡竟然可以抵御10万大军,最终盟军通过增加兵力,通过30万大军的代价,才攻下了柏林。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这个简单的建筑,为什么这么难攻破。
碉堡之所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他的外部建筑牢固,可以保证子弹和炮弹射不坏,其次,最主要的是碉堡里面作战的士兵和炮弹。碉堡的这个军事防御设计,可以让碉堡里面通过射击孔进行射击和探视。这样里面士兵可以通过碉堡上面的发射孔进行阻击敌人和探查敌情。
反向思维考虑一下,敌军是否可以通过射击孔射击碉堡里面的士兵呢,这就到了碉堡的射击巧妙的时刻,碉堡有一个高度优势,地方的狙击手一般只能通过在低处上伪装自己,贸然射击就会被处在高处碉堡里的士兵发现,反而会暴露自己。其次碉堡的射击孔,只是一个很小的孔,仅仅可以一个枪口伸出的大小,这样小的孔,是很难被击中的。所以碉堡就可以成为攻击和防守一体的双赢军事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