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在入川时所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刘备为何最终选择了中策,而非上策呢?
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提出了《隆中对》的战略建议,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和益州,再寻机北伐中原。赤壁之战后,刘备首先攻占了荆州南部四郡,又通过与东吴的合作,得到半个南郡,基本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就在此时,刘璋的使者别驾张松前来请求刘备入川支援,抵御汉中张鲁的进攻,这一时机不容错过,于是刘备决定率军入川。然而,入川后,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而刘备最后选择了中策,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庞统的上策过于急功近利,不符合刘备的性格
庞统的上策建议刘备趁刘璋没有防备,迅速带兵直捣成都,拿下西川。这一策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战术上可以迅速制胜,但在刘备看来,这样做却有许多风险。首先,倘若刘备如庞统所说轻松占领成都,成都之外的张任、严颜等益州忠臣定会起而抗拒,刘备与他们的冲突不可避免。更为重要的是,刘备偷袭益州,将面临道义上的压力,不仅百姓可能不愿提供后勤支持,且深入敌后作战,供给线会变得极为危险。这种战术上的胜利,若没有稳固的后勤保障,可能会导致军队的全军覆没。即便能够撑到援军到来,亦会是一场惨烈的胜利。因此,庞统的上策虽然迅速见效,但从战略角度看,却很可能带来惨重的代价,刘备选择拒绝此策完全符合他一贯的稳重作风。
二、庞统的下策过于缓慢,不符合刘备的雄图大志
庞统的下策则提议刘备先回荆州,再图益州。这一计策虽然较为稳妥,但从刘备的角度看,却显得过于消极。如果刘备选择了下策,不仅错失了入川的最佳时机,还可能引起张松一派的失望。毕竟,张松等人把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若他选择回荆州,势必会让这些人失望,甚至导致益州的势力逐渐疏远刘备。而且,刘备此行的名义是讨伐张鲁,若此时回撤,下一次再入川时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借口。此时,若刘备不抓住机会,未来的敌人将不再是刘璋,而是强大的曹操,这将是一个更难应对的挑战。因此,庞统的下策过于谨慎,显然与刘备的雄心大志不符,刘备不可能接受这一缓慢的战略。
三、庞统的中策恰到好处,战略上的明智之选
庞统的中策,是刘备最终的选择,其内容是:假装返回荆州,麻痹川中反对刘备入川的将领,趁机夺取白水关。虽然这一计策看似较为复杂,但实际上却深具战略意义。首先,白水关作为重要的关隘,若能够攻占,不仅能够为刘备军队提供后勤支持,还能有效隔断敌军的通讯。其次,攻占白水关后,刘备不再面临整个西川所有将领的联合反抗,而是分化敌人力量,一部分将领会选择守成都,另一部分则驻守关口抵御。如此一来,刘备军队可以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局势,避免了早期可能出现的全面敌对。
更重要的是,刘备一向以仁义治军,得到了百姓和士族的支持。川中的士族并不一定忠于刘璋,而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士族更看重的是谁能给予他们更好的前途与保障。因此,刘备如果采取中策,便能通过稳步推进,逐步收服人心,这对他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刘备的军队不仅是一支作战的力量,更是一支以仁义为根基的民心之军,而这种民心支持正是他在后来与曹操的对抗中,能够取得关键胜利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一策略,刘备不仅获得了短期的战术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战略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正是因为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刘备在后来的汉中之战中,不仅在纸面实力上与曹操旗鼓相当,还成功地通过民心的凝聚,获得了显著的胜利。回顾这一战略选择,刘备的眼光和远见不禁让人佩服,他的决策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蜀汉局势,也为他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赢得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总之,刘备之所以选择庞统的中策,实际上是他战略眼光的体现。相较于上策的急功近利和下策的过于缓慢,中策恰到好处,既稳步推进,又能收服人心,最终为刘备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