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战区》网站独家披露,在前线作战的乌克兰军队首次投入了一种新型武器,这一消息得到了俄军收集到的战场残骸的证实,该残骸在被占领的卢甘斯克地区克雷明纳附近。这款武器正是备受瞩目的“陆射小直径炸弹”(GLSDB),其参战的事实标志着这款武器在经过一年的传闻和期待后,终于完成了其在战场上的首秀。早在今年1月,POLITICO网站便曾报道,有两位美国官员以及另外两名了解谈判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GLSDB有望于1月31日投入乌克兰战场。这一时间线与乌军在前线使用该武器的消息相互印证,进一步确认了GLSDB参战的真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武装部队成为了GLSDB的首个装备用户,这一事实无疑为这款武器增添了浓厚的试验色彩。作为全球首款将战机挂载的小直径炸弹与多管火箭炮发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相结合的陆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GLSDB在战场上的表现无疑备受关注。
GLSDB,全称为“陆射小直径制导炸弹武器系统”,这一创新构想由波音公司和瑞典萨博公司于2014年共同提出。通过将战机挂载的小直径炸弹与多管火箭炮发射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相结合,GLSDB成功地打造了一种新型的陆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这款武器将火箭炮的远程打击能力与航空制导炸弹的精确制导性能完美融合,展现出了独特而强大的战场威力。
在GLSDB的武器构成中,战斗部采用的是波音公司研制的GBU-39/B型小直径制导炸弹。这款炸弹属于200千克以下级别的机载小型制导炸弹,其长度达到1800毫米,弹径为190毫米。为了更好地增加滑翔距离和提高命中精度,GBU-39/B型小直径制导炸弹配备了菱形折叠滑翔弹翼和激光制导导引头。在最大滑翔射程可达110千米的情况下,其命中精度能够保持在5米以内,展现出了极高的打击精度和致命性。
在动力部分,GLSDB具有多样化的选择。它既可以选择传统的M26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也可以选择由挪威著名弹药企业Nammo公司提供的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种多样化的动力选择使得GLSDB在发射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需求和作战环境,选择合适的发动机,从而为其提供约50千米的初始射程。这一特性使得GLSDB在战场上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作战需求。
在GLSBD的飞行过程中,战斗部与发动机在适当的时机分离,随后GBU-39/B小直径制导炸弹展开其独特的弹翼,进入无动力滑翔阶段。在这一阶段,炸弹依靠其卓越的滑翔能力继续前行,最大滑翔距离可以达到令人瞩目的100千米。正因如此,整个GLSBD系统的最大射程得以延伸至惊人的150千米,这一射程几乎是目前乌军广泛使用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所发射的227毫米远程火箭弹的两倍。结合当前的战线布局来看,乌军利用GLSDB将能够直接对马里乌波尔、别尔江斯克以及克里米亚北部的部分地区发动精确打击。这意味着更多的俄军后方高价值目标和关键后勤补给线将暴露在乌军的攻击范围内,无疑会对俄军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计划造成极大的威胁。
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瑞典萨博公司强调,GLSDB在无动力滑翔阶段并不会遵循传统的抛物线弹道路径。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它能够像巡航导弹一样,灵活调整飞行轨迹,以躲避敌方的探测和拦截。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于传统反炮兵雷达进行定位的系统,GLSDB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其出色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使得GLSBD在战场上成为了一个极具威胁的存在。
鉴于GLSBD的这些独特优势,它有望继“海马斯”火箭炮和自杀式无人艇之后,成为新一代的“抗俄神器”。而GLSBD与“海马斯”火箭炮的结合更是如虎添翼。一辆“海马斯”可以装填12枚GLSBD,这种强大的组合将使“海马斯”从一个普通的火箭炮系统转变为具有战区级打击能力的武器系统,对于乌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优势。
除了作为“海马斯”火箭炮的发射平台外,GLSBD本身也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战斗部可以被F-16战斗机携带,成为一个空中打击力量。考虑到GLSBD的价格仅为5000美元,其性价比极高。只要美国愿意提供支持,乌军完全有可能获得成百上千枚GLSBD,从而在战场上实现与“风暴阴影”等高端巡航导弹相似的打击效果。这样的实力足以引起俄军的高度警惕和严密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