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的排水系统规模庞大、做工精巧,其中暗藏天理玄机,包含机关秘术,从我国古代的排水系统中,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不仅仅是创造举世瞩目,技术辉煌的意志体现,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传承五千年的排水系统
古代的我国降水量大,排水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最早出现排水系统要追溯到秦朝,我国的考古学家在秦国遗址的河道中发现用陶瓷制成的排水管道残骸,经过电脑精细的还原后发现,秦朝时期的排水管道已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规模,错综复杂的管道交错、恰到好处的的排水出口,以及过滤用的沙漏……
科学家无不发出赞叹,原来早在我国的秦朝,那时候的工匠们就用自己的匠心精神创造了如此复杂的排水系统,堪称当时的“世界奇迹”。
在《三辅黄图》中记载:“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现在虽然很难看到当时的秦朝宫殿原貌,但是通过宫殿建筑区中考古发现的陶水管道、排水池、散水等遗物遗迹,我们仍可想象当年咸阳排水系统的完善。在考古学家进入咸阳宫殿的时候发现,宫殿当中有四个巨大的水池,那么这些水池是干什么用的呢?
考古学家们在周围仔细探索发现,这四个水池底下都拥有众多的排水管道,在咸阳宫殿地下错综复杂,一直延伸到宫殿外不远处的河流,由此可以推断出,这几个宫殿中的水池也是用来排水的,但地下这些管道的修筑可真的是十分复杂,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的工匠技艺之深厚。
到了汉朝的时候,长安城外的排水系统比秦朝时期更胜一筹,有了作业化规模,堪比现今的工厂。城外用人工挖了一条巨大的城壕,作用是用来储水;旁边挖出了众多串联的细小沟壑,用石头覆海,把水引流到周边的河流,以此形成巨大的排水系统。
这样的排水系统耗费能力较大,据考古学家勘测,这条长安城外的排水系统全长高达9公里之多,是继秦朝之后工匠们的再一次升级之作。同时,工匠们利用当时的地理环境,巧妙地把长安城内的排水管道和外面的排水系统连接在一起,城内的管道只出不进,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计;流出水之后正好可以到达城外的巨大城壕,既不会淹没附近的庄稼,还能在雨停之后起到储水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在水大的时候,城外连接城壕的沟壑就能直接把城内排出的水通过城壕直接排向外面的河流。这样的循环技术,也是汉朝的排水工匠首创。
到了隋唐时期,长安城经历了更辉煌的发展历程,也被历史称为“隋唐盛世”,那时候的长安城已经发展成了84平方千米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内的百姓住宅排水方面,选用了路面修建成“拱形”的方式,并在道路两边设计了排水暗道,这样使得道路两旁中间略微高出一些,两边却略低一些。
但道路看起来依然很平整,这就体现了隋唐时期工匠们对于角度的把控,既能让路人行走舒适,也能让角度略高,令路面成为拱形,巧妙地把路面的积水排到路边的排水管道中。在长安城宫殿内,考古学家发现了太明宫的排水渠内暗藏玄机:有一片横向的砖墙铺在了里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分析,有可能是因为要利用这面砖墙抵挡下雨时候的杂物,这些砖墙也能防止雨水堵塞,还在排水道中分别安装了几个闸门,用来泄洪和储水,而这些闸门在平时会有专人来清理,每一道闸门能抵挡不少的洪水垃圾,有效防止了淤堵。
到了两宋时期,都城迁到了开封,宋朝的开封城紧挨着黄河边上,因此,防洪成为了重中之重。当时的开封城防洪工匠们对于城内的防洪措施设立了“四重保护体系”,首先在开封城边修建了四条直通城外的排水渠,这四条排水渠主要承担着减排城内积水的作用;
其次在四条排水渠的基础上绕城修建了三条大型护城河,承担防止多余积水的作用;第三,和秦朝一样,城内有四处大型的水池,水池下连通着四条排水渠的排水管道;最后在城内的城墙附近,分布着众多的排水网和排水道,地势同样也是中间高两边低,但宋朝的地势是整体两边高中间低,有区别于隋唐时期的拱形道路。这样一来,越往城中央,越不容易积水。而这些排水设备互相之间都是联通的,在雨季能起到共同减排的作用;在非雨季可以起到储水的作用,用四通八达的引流系统引到周围的田地。还能在平时对田地起到灌溉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也是排水系统比较完善和鼎盛的时期。尤其是清朝统治者热爱园林,因此会增设一些新的排水渠道,主要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到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花市街的明沟。
作为统治中心,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达官贵人的下水道明显要复杂与精细得多。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在古人排水的概念中,基本是把“水往低处流”这个概念发挥到淋漓极致,即便地势平坦也要制造条件,使水流凭重力排放。而这一技术也在后来被人们愈发改良,成为了我国未来排水设施的鼻祖,同样也拥有中国排水体系的重大参考价值。
古代排水系统为何能发扬光大?通过古代人的排水设施,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智慧,《管子》曾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其实,根据这句话来判断,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人建城的选址地势一般都会比较高,而且在城内会注重地形的建筑,这样会更有利于排水。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经过调研发现,不少历史古都有一个特点,它的选址位置和建筑基本都是“龟背形”。为什么?因为龟背形的地形类似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地形特点,采用拱形建筑和道路设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利于把城市当中的积水排出去。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赣州、平遥、成都、昆明、商丘、梅州、湖州等七座历史名城都没有发生过水灾,仔细研究后得出结论:它们的地形基本都是“龟背形”。如此一来,这样的地形沿用至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足够,也是科学合理的。
除此之外,城市水系的调蓄能力同样是城内防止雨涝之灾的重要因素,城市水系有无足够的调蓄容量,也是城市能否避免内涝的关键因素。
纵观历史,从唐朝一直到清朝,工匠们一直在改良城市的蓄水总量,据统计,宋朝的需水量达到了唐朝的5倍以上,清朝紫禁城的储水总量达到了唐朝的20倍以上,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紫禁城能够达到600年没有水灾的重要原因。如今的紫禁城栩栩生辉,走进紫禁城依旧可以看到里面旧时修建的排水系统,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精神。
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由我国现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所提出,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工匠精神一直传承至今,不少老字号依旧坚挺,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
从器物到建筑,闭上眼睛,仿佛置身千年前的古代,亲眼看到匠人们用手作,用捶打,用情怀制作出一件件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就算在科技和工艺发达的今天,过去的他们也是真正的大师,值得我们尊重。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在创造新产品中不断改良,追求完美的作品,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国家开拓创新的奠基者,工匠精神能够为社会带来福利,为国家带来福音和新的崛起,是值得全社会人民认可这一难能可贵的精神,它也是一种对待职业热爱的敬业精神。
总结:
工匠精神作为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激励着我们创作和进步的灵感以及动力,牢记历史,牢记先辈的情怀,用我们的双手继承这份属于“中国制造”的匠心精神,并把它不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文艺杂志》
2、《中时电子报》
3、《观察者网》
4、360图书馆
上一篇:“异军突起”:苏联如何成为“大萧条”时期的最大赢家?
下一篇:宝宝该如何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