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关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对人的影响,你如何看待人、理解人、对待人?
原创|陈大伟
来源|成都陈大伟
教育是对人的影响,你如何看待人、理解人、对待人?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指出,“显然,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说明人性的原理……也正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
人性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每一个管理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管理哲学,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管理工作者都有对人的基本认识。对人和他们的需求愿望、行为可能的不同看法,导致了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的分野。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在以人为主体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对人的假定和认同作为一种逻辑前提,对师生交往态度和交往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陈大伟:向教育最深处“漫溯”——工作、研究、生活一体化,用创造性的工作为生活添彩!
李玫瑾: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关于人性,牵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是人究竟有没有本性?二是人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还是在不断变化、可以改造的?这里从我国古代人性说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试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
我国古代的人性说及教育思考
在我国,孟子是性善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他认为,人是有本性的,人的本性不仅是善的,而且几乎是至善的,他的观点是“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礼也),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而荀子则是主张“人性恶”的代表,他认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
尽管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同,但我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后天的修“习”。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是先天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习是后天经过习行、学习所获得的素质。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性没有太大差异,人的差异主要缘于修“习”的不同。在加强后天修习基础上,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可以为尧舜”,他们都勾画了人只要向善就可以成为圣人的美好图景。
在具体方法上,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尽心”“尽性”“养心”的修“习”方法,也就是发扬先天善性,以保住善心。孟子强调人是道德的主体,主张发扬“仁”心,进而外化到“仁政”。孟子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强调人是道德主体的认识对今天的教育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重要的是改造,如果不加以改造,放任自流,就会和礼义相违背,因此人性要靠礼义之道来改造。他说“人能思虑”,因此能够“化性起伪”,主张用后天的学习和教化铸造人的道德品质。荀子着眼于社会教化、法制对个性的约束和限制,强调“礼”与“法”等社会功能和社会制度的权威,强调它们对个体道德的制约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荀子的观点对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人性,与孟子争论的告子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另外一位扬雄的观点则是“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他不仅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环境的作用,而且隐含着“教育是双刃剑,好的教育成人,坏的教育毁人。”
性善、性恶、性混三种学说都有可取之处,就此应该如何看待学生和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立定性善说的观点,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对学生先天的“善”性抱有更多的信心和希望,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能够成长,“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如果在我们眼中,学生无可救药,我们就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他。谁会真正愿意去对一颗已经认定是毫无是处的顽石下工夫呢?家庭教育专家周弘曾经对家长说:“无论别人怎么不相信你的孩子,做家长的,你都要满怀热情和期望地相信他,拥抱他,鼓励他。”对于教师,这句话可以换成“无论别人怎样不相信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你都要满怀热情和期望地相信他,拥抱他,鼓励他。”老师只有对学生的“善”性抱有信心和希望,才可能尊重学生,才可能对学生投入热爱和感情。而教育应该是以尊重赢得尊重,以感情收获感情。有了感情的交流,才能促进知识的交流。只有尊重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也才能在理解和相信的基础上要求和约束。
从性恶说中借鉴智慧,我们应该意识到,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我们需要理解和宽容,教育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身上的弱点,让学生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从善恶混的学说中,我们应该知道,人是复杂的,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以复杂的视角来看待人,理解人,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相信教育的力量。教育是一种选择,要选择和提供好的环境,组织好的学习活动,用好的课程育出好的人,在环境中育人,在活动中育人。
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成长是人生最好的姿态
罗翔:教师职业的本质和意义——说法治,聊人性,讲生活,谈人际
二、
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理解教育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所以,我们需要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人,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他周围和与他发生联系的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研究他的经历、关注他的环境,认识影响他的人。
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我们应该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人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存在物”,因而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而“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这使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性的社会属性是指由人所过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人的类特性,这种“社会属性”实质上就是超生物属性或超自然属性,人性的社会属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性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在自己的精神需要、精神能力、特别是精神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类特性,人与只能进行自然活动的其他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理解人的完整性,需要关注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完整需要。比如:他们有自然属性的身体需要,课堂教学不要拖堂让小孩子憋尿;关注他们的社会属性就要安排他们社会交往和互动,促进社会情绪发展,促进社会适应;关注他们的精神属性,就要让学生享受更多的精神自由和自由创造,引导他们创造性生活,活出他们自己来。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该从本体论的角度把握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发展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修订《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涉及到相关内容,整理放在这里。期待对大家的思考和实践有帮助。
俞敏洪: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完整的人——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
梁启超:做一个完整的人!
朱永新:教师节致教师——创造与幸福同行的旅程,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