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友会董事指出,特朗普的相关禁令如同贸易战一般,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从表面看,禁令的声势浩大,仿佛要掀起巨大波澜,但实际执行效果却并未如预期那般强烈。一方面,各方的反应和应对措施显示出这一禁令并非不可突破,存在诸多周旋空间;另一方面,其对相关领域的实际影响也没有达到最初所宣称的那般震撼。这或许反映出特朗普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看似激烈的举动,实则可能在实际操作中遭遇诸多挑战和调整。
编者按
5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同时,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的声明,此举是因为哈佛大学涉嫌助长暴力、反犹主义以及支持恐怖主义行为。对此,哈佛大学回应称这一行为“非法且有害”,学校正在迅速行动为学生群体提供指导,并将通过法律渠道应对。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哈佛大学目前约有6800名国际学生和学者,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举措将对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哈佛师生如何看待国际生禁令?中国留学生将面临怎样的局面?凤凰大参考特别邀请哈佛大学毕业生、校友会董事邓莹晶,为我们传递禁令风暴中来自哈佛的声音。
凤凰大参考特约作者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校友会董事 邓莹晶 目前供职于麻省理工大学
编辑丨侯逸超 高雨曦
特朗普政府取消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消息让哈佛的学生和校友感到深深的震惊和不安,但很多人相信我们能度过难关。作为校友领袖,我对我的母校挺身而出,为学术独立和言论自由而战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如果哈佛不带头抗争, 没有人会带头。如果任其摆布,这对美国高校的打击是巨大的。
自2018年从哈佛肯尼迪学院毕业那天起,时任院长道格·埃尔门多夫在毕业典礼上的这段话就一直贴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激励着我。当世界分崩离析,作为哈佛的毕业生,我们必须要有站起来反抗不公的勇气,以及坐下来倾听不同声音的勇气。
有时你必须找到挺身而出的勇气——为某事挺身而出,或对某事挺身而出。
我衷心希望并期待你们能够拥有这样的勇气:
为真理与正直挺身而出,对抗欺骗与腐败;
为知识与证据挺身而出,对抗无知与捏造;
为被边缘化与排斥的群体挺身而出,对抗为服务权贵阶层而集中的权力与财富;
为法治、新闻自由、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与高效治理挺身而出,对抗对这些制度的攻击;
为自由挺身而出,对抗压迫;
为卓越挺身而出,对抗偏见与不公。
但勇气不仅在于捍卫你的信念。有时勇气也在于静心倾听那些你最初可能并不认同的声音。
——道格·埃尔门多夫院长
2018年5月24日 @哈佛肯尼迪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
这段话现在非常适用。面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我觉得作为哈佛的一分子,我们现在一个是不能低头,一个是倾听。
上周在哈佛肯尼迪学院校友董事会上,院长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同时印有哈佛标志和美国国旗的徽章,代表着对美国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期望。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就是和自己的社区在一起,倾听人们的挣扎、痛苦、期待,以及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千言万语。我从六月份开始,将代表学校,主持一系列Listening session(意见收集), 倾听校友的声音,帮助院长制定接下来的政策。
一个月前,我在华盛顿和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一名好友相聚。他曾经是奥巴马时期白宫的技术官员。卸任的时候,他获赠了一株从20世纪中叶起,就一直摆放在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的瑞典常春藤。特朗普今年重回白宫的时候,刚刚把它们换成了金制物品,这株常春藤就成了绝版。他特意赶回家一趟,给我剪了一片叶子,作为礼物。我把它一路捧回波士顿,重新栽培在花盆里,摆在我的办公桌上,带给我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所有的哈佛校友和学生。我想让大家知道,特朗普认为他可以扔掉或者杀死所有他不喜欢的东西,但人们总以某种方式,默默地保留了希望的种子。就像这株绿植一样,只要我们不放弃,不妥协,绿色的希望就永远存在。
对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而言,现在需要保持镇定,听从学校的指引,一切都会过去。我估计(这个禁令)跟贸易战一样,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哈佛肯尼迪学院校友会及MIT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