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先后侵占了泰国、香港、马来亚等地区。之后,他们仅用一周时间便攻下了被认为固若金汤的“东方直布罗陀”新加坡,迫使英守军司令白思华举手投降,俘虏了13万人。
1941年12月,日军大举入侵菲律宾群岛。24日,日军两个主力师团对驻守马尼拉的美菲联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美菲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命令美菲守军放弃马尼拉,退守巴丹半岛跟科雷吉多岛,准备长期抵抗。
而因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专注于大西洋跟欧洲战区,因此,在菲作战的美军无法得到人力跟物资上的补给。美菲联军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不得不用蛇、猴子或大蜥蜴来充饥,许多士兵患上了疟疾、脚气等热带疾病,美菲联军士气低落。
1942年1月2日,马尼拉失守。3月11日,麦克阿瑟奉总统罗斯福的命令离开菲律宾飞往澳大利亚就任西南太平洋联军总司令。在踏上鱼雷艇的那一刻,麦克阿瑟转身望瞭望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再回来的!”留守吕宋岛的温莱特则被提升为中将,临危受命负责指挥美菲联军。4月9日,日军突破美菲联军的最后防线,巴丹半岛失守。巴丹最高指挥官金将军决定投降,约7.5万美菲联军士兵被日军俘虏。5月6日,科雷吉多岛被日军攻陷。
日本人夺取了战俘们身上仅有的食品、饮水跟其他有用的东西。而战俘们则是在1000名日本士兵的押运下,徒步行军,前往120公里以外的奥德内尔集中营。在这次现在来看并不算漫长的行军中,美菲战俘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他们受到日军肆意的殴打、侮辱以及随意的屠杀、暴晒、活埋,不给吃的、喝的,不许睡觉,路边随处可见战俘的尸体,在路途上便丧命了上万人。因此,这场行军也被称作是“死亡行军”。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的物资跟能源补给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开辟了“南线”战场以后,日军南北两线作战,已是疲于奔命。为了维系与扩大战争,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政策,利用占领地俘获的劳工及战俘从事各种劳役,以补充日本国内与海外占领地劳动力的不足。日本陆军大将东条英机在对俘虏收容所所长训话时表示:“要活用劳动力与特殊技能扩大我们的生产。”
“巴丹死亡行军”中活下来的那些健壮者,一部分被日本公司相中,跟科雷吉多岛陷落后的美菲战俘一起被运送到了日本做苦力。那时候日本的大公司,如日本三井矿业公司、三菱矿业公司等,先后派出了11艘船用于运送战俘驶离菲律宾。运送战俘的船只被称作“地狱之舟”,由于那些日本船只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悬挂红十字标志,所以大多都受到了盟军舰队的袭击,只有5艘成功抵达日本,其他几艘船跟上面几万名战俘也随船沉入了大海。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奉天(沈阳)一直处在日本的魔爪之下。奉天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工业城市,交通便利,农业跟矿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占领了奉天,便相当于拥有了一份巨大的保障。日本于奉天设立了许多兵工厂,给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不过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奉天的兵工厂缺乏劳动力,特别是有技术的工人。而美英战俘中便有许多机械师,所以,日本从美英战俘中选择大批具有机械加工跟修理经验的技师运往奉天。
1942年10月,经历“巴丹死亡行军”的另一部分美军战俘于马尼拉港乘“鸟取丸”号抵达高雄与釜山,之后乘火车到汉城,进入安东(今丹东)境内,到达奉天。在马来亚跟新加坡被俘的英国和澳大利亚战俘从新加坡乘“深井丸”号途经越南西贡以及高雄港到达釜山、汉城,跟美军战俘会合后,同往奉天。一部分英国和荷兰籍的战俘,则分别自香港跟印尼乘船,辗转台湾和朝鲜,再乘火车被押解到奉天。在40个昼夜中,船舱拥挤、环境恶劣、食物短缺,许多战俘死在了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