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书温
来源 | 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情绪革命》一书中说:情绪生病比身体生病更可怕。
一个29岁刚从剑桥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本该前途似锦,他却活在深度绝望中。
他总是在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质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够好。
这些想法让他越发焦虑,越发绝望,终于在他生日不久后的一晚,他感受到了强烈的自杀冲动。
此刻的他离死亡只有一步,离重生也只有一步。
然而,刹那间意识的转变让他自此从一个重度抑郁患者变成了一个平和的人。
他就是《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他的这本书不仅拯救了自己,也影响了百万人的人生,“受益匪浅”是许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当今社会,人们的焦虑、内耗越来越严重,饱受负面情绪的折磨。
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
当你思维的要求与期望和当下事实之间不再发生冲突时,所有的冲突就会停止。
当我们可以完全接受当下,不再纠结过去,不再担忧未来,只活在此时此刻时,痛苦的源头便会枯竭。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翻开一本书,看着书上的文字,脑中却突然会想:
肚子好像有点饿,快中午了,一会儿吃啥……
好像还有个任务没做,下午得赶紧做了……
马上要双十一了,得想想买什么东西……
我们或许早已对这样的噪音习以为常,却不曾了解正是这源源不断的噪音让人痛苦不堪。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段经历:
她所在的公司两年前差点倒闭,公司为了寻求发展,瞄准了抖音直播带货行业,而她也从编辑部被拉去做抖音编导。
抖音编导需要写视频脚本,而她有3年的写作经验,还做出了很多爆款内容,所以她觉得转抖音应该没那么难。
可赤裸裸的现实是每条视频的播放量都是寥寥无几。
一开始做得不好,她还安慰鼓励自己说,这是正常的,凡事都有个适应的过程。
可后来看着别人慢慢有所起色,想起她之前做的那些烂视频,她只会一遍遍地骂自己:
你就是个废物,是个垃圾,你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好。
这样的想法让她对工作深感绝望,想要逃离。
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过度反刍,给自己贴上各种否定标签,陷入内耗无法自拔。
面对未来,人们又总是幻想可能发生的事,让自己永远被恐惧笼罩。
上次生病,我备的药吃完了,可病还没好,对旁人来说这算什么问题,去医院拿药不就好了。
可我偏偏不敢去,因为我从没去校医院看过病,我怕到了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怕找不到相应科室,找不到药房,找不到缴费处,怕自己不会用医保卡。
所以自己硬撑着也没去拿药,到了晚上,身体疼得要散架,脑中嗡嗡作响,鼻子不通气,折腾到大半夜才稍睡一会。
朋友见了我这个状态,硬是把我逼到了医院,去了才知道原来自己害怕的问题是多么不值一提。
梁晓声曾在《忐忑的中国人》中写道:
“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集体陷入了一个焦虑、忐忑的年代。”
人们将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恐慌在脑海中排练成一部永远放不完的电影,却又没有设置停止的按钮。
人们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了大脑的奴隶,活在一个它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世界中,却又无法逃离。
埃克哈特·托利在书中说:
当下这一刻,当时间缺席时,你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苦难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存在,在当下它无法存活。
活在当下这一刻,才能不被巨大的消极能量所裹挟。
在《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中,主角没带任何防护措施,只靠双手双脚攀上了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
在攀岩过程中,他浑然忘我,不焦虑、不紧张、不慌忙,全部精力都放在当下,确定每一个脚点和手点,思考每一个脚法。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脑中所有的噪音都会被屏蔽,思绪也会变得有条不紊。
在《心流》中提到一个故事:
里柯·麦德林是一家视听设备工厂的技工,在装配线上工作。
他需要在规定的时间43秒内完成一个单元的组装,每个工作日大约要重复600次。
其他人很快就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了,但他却很愉快。
因为他跟一名奥运选手差不多,常常训练自己创造装配线上的新记录。
工作时,他就像一名外科医生,认真地设计配件的安放顺序,全神贯注地做好每个动作,因为稍一走神,好几秒就过去了。
经过5年的努力,他能28秒就装配完一个单元。这让他顺利得到了领班的赏识和奖金。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句台词说:life finds a way——当你活在当下,行动起来,生命自会寻找出路。
所有的事情过去解决不了,未来也解决不了,只有当下才能解决。
但人们总是在脑中背负着100件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做一件当下就可以做的事。
抗拒当下,回忆过去,幻想未来,才会有无数的问题缠身;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却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们要么是去应对它,要么是去接受它,但不会把它转变成问题。
与其焦虑重重,不如活在当下,感受内心深深的宁静,迈出万里长征的一小步。
托利说:“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新的开始。”
人们总在等待更好的工作,等待发财,等待成功,却又在当下浑浑噩噩。
但未来总要在当下经历,当下的质量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那如何提高当下的质量呢?
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提出了如下建议:
1、倾听大脑,摆脱思维认同
书中提到进入当下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意识地认同大脑中产生的各种声音。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倾听脑中的声音,但请不要分析它,因为这样做相当于是用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只会创造更多的噪音。
练习多了,某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冲着大脑中的声音微笑,就像对待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
这意味着你不再认真地对待大脑中的声音,更不会让它给自己贴上标签。
2、全神贯注,感受当下
除了倾听大脑,还可让自己全神贯注于当下的事,此时你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脑中没有任何杂念。
在生活中可以通过日常活动做练习,比如,当你上下楼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迈出的每一步上,留意腿部肌肉发力的感觉,体会脚掌落地时地面给的支撑感,感受呼吸的变化。
再比如,洗手时,感受泡沫在双手摩擦时的滑腻,体会水流过双手的感觉,倾听水流动的声音。
心无旁骛地投身当下,才能从大脑的噪音中解脱,享受内在的放松。
3、臣服当下,汲取能量
托利说:“臣服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又深刻的智慧。”
臣服不是听任事态发展,说就让自己深陷泥潭吧;不是欺骗自己,说陷入泥潭没什么不好的。
相反,它让我们完全接受当下,没有批判,没有心理标签,没有抗拒,只是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
如果不满意自己当下的状况,不妨试着问自己:“我可不可以做些事情来改变这种情况呢?”
如果可以,那就专心做此刻可以做的事,但在情况有所转变前,请接纳当下的事实。
如果无力改变,那就完全接受“此时”和“此地”,观察内心抗拒的声音,变化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托利说:“自我的思维像一艘不断下沉的船。如果你不及时下船,你将会与船一起下沉。”
许多人仍无意识地认同大脑出现的所有声音,并对此深信不疑。
如果不能将自己从疯狂的声音中释放出来,他们将会经历更多的冲突、疾病、绝望和崩溃。
只有将全部的注意力倾注在当下,臣服于当下,才能从纷扰的消极声音中解脱出来。
当自己解脱了,才能在当下更好地发力,让生活呈现出最佳状态。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书温,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杨枪枪,主持人,公众号:小杨说事儿。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上一篇:暴力,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