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四级主任科员 吴世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到现在已施行1年,这是一部以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为目的的专门法律,在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主要内容。
(一)治理对象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条规定了打击范围,也就是治理对象:
● 境内诈骗行为;
● 中国公民在境外实施的诈骗行为;
● 境外针对境内实施诈骗的行为:境外的组织、个人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或者为他人针对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帮助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理和追究责任。
(二)治理主体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电信、金融、网络机构为反诈主体并提出了共同反诈的要求。这部法律不仅涉及公安、金融、电信、网信、法院、检察院等单位,也涉及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共同反诈要求上述单位应从各自职能出发,在统筹协调、建立工作机制、风险防控等方面密切协作,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有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三)合规要求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就电信网络诈骗的各环节设计了针对性的制度,特别要求电信企业、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在反诈工作中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同时还就不同主体作出了更细致的合规义务规定。
电信业务经营者履行电信治理责任,如实名登记、开卡管控、物联网卡管理,对涉诈异常电话卡、改号电话等非法设备等进行监测处置;
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履行金融治理责任,如履行反洗钱、反诈职责,建立尽职调查制度,对涉诈异常银行卡、可疑交易等进行监测处置;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履行互联网治理责任,如实行实名制,对涉诈互联网账号、App、网络黑灰产进行监测处置,按照国家规定,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与协助。
(四)法律责任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第六章就“法律责任”作出专门规定,这里主要说以下几项:
1、电信网络诈骗中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规定了专门的行政处罚,即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和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
2、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关联犯罪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规定了相关惩戒措施;
3、从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还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4、对前往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严重地区且出境活动存在重大涉诈活动嫌疑的,以及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可以限制出境;
5、对未能履行风险防控责任和合规义务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设置了企业罚款最高五百万元,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最高罚款二十万元的处罚基准。
来源:运城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