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有一种信念,把着眼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如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能力,以及充分发表学术观点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都格外重要。所以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如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思维的空间、开展活动的空间和充分表现的空间。
尖子生的学习特点
要"让学",不能"灌输"
借助优秀学生群体资源,在课堂上大胆采取让学生之间讨论,学生自己讲解、归纳、总结,教师补充、点拨、提升方式进行;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和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
强化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培育
A学习理解:A1辨识记忆;A2概括关联;A3说明论证; B应用实践:B1分析解释;B2推论预测;B3简单设计; C迁移创新:C1复杂推理;C2系统探究;C3创新思维;
"问题式"教学师生互动 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设置“高阶思维”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要突出三类问题探究分析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理解、对比、分析、评价与判断能力创造性问题, 培养学生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预测、推测的创造能力。实用性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办法等。加强拔尖学生"一对一"的辅导
解决"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好"的问题。
教师讲解习题时要"激活"。深入浅出地分析概念和规律,概念必须通过类比,举例等方法讲透;规律原理必须要有推导证明过程。做到一题多解(方法灵活,提高解题能力),一题多变(思维灵活,提高创新能力),一题多联(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感知习题就是将要面临的课题,解题就是排除困难解决问题,解对了就是创造成功。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渐形成创新和创造能力。
关于如何对针对尖子生开展针对性教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使用基于高考但略高于高考的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使用什么级别的材料很重要。 如: 题材、来源、长度、难度、词汇量、设题等多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着和决定着学生学习的题感。 针对尖子生,可以使用一些略高于高考难度的语篇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一下高于高考的内容。 当篇章的长度、难度、话题的专业性、问题的设计等都略高于高考的时候,学生能够有一种收获感。 此外,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心态,如果学生每天做的文章都高于高考,久而久之,当学生回头再看高考难度的篇章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跨界打击的感觉。
二、对所使用语言材料的精析
精析包括语篇的分析,句式的分析和仿写,词汇的讲解和学习,就是从语篇到句式、从句式到词汇,三种不同的语篇层次对文章进行精析,精析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参考以下指标:正常情况下,一个中学老师两节课(9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对一套题的讲解,但是以这个进度来衡量的话,每个语篇的讲解都不够精,没有再往下沉。精析就是建议老师用45分钟去讲解、讲透、讲清楚一篇文章,从题到语篇、到句式、到词汇,让学生有沉甸甸的收获感,叫做精读精析。
三、 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尖端学生的竞争有三个“C”:第一个“C”:competence,没有基础的英语能力作为平台,不可能取得很高的分数。
第二个“C”:caution,要仔细,要小心,不犯非智力错误,不犯低级错误、不粗心。我们对尖子生的要求是除了作文之外,其他所有的题都不能扣分。
第三个“C”:composition,如果这些学生除了作文之外都不扣分,还想在在其中脱颖而出,作文少扣分或者不扣分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一位考生的作文扣一分,最终拿到149分,另一位考生的作文扣十分,最终拿到140分,作文分数让两位考生的总分产生巨大的差距。 因此,要从微观技能的角度入手对尖子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现有的高考题型——读后续写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例如: 如何表达高兴、如何表达惊恐、如何表达悲伤、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从这些非常细微的小切口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做题态度
很多尖子生做题速度很快,第一卷只扣了两分、三分,或者五分,他们就感觉已经非常满意了。 但我们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每分必争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这对尖子生来说很重要。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