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挖苦盖茨捐钱“是为了避税”是一种无知。比尔·盖茨作为全球知名的慈善家,其捐出巨额财富的行为是出于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与担当。他通过基金会等方式,将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科技等诸多领域,为改善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将他的善举简单归结为“避税”,是对其高尚动机的误解和恶意揣测。盖茨的行为彰显了他超越金钱的胸怀和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我们不应以狭隘的眼光去评判他人的善举,而应共同努力,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丰
比尔·盖茨宣布,未来20年他将通过盖茨基金会捐出个人几乎全部财富,用来挽救和改善世界各地的生命。到2045年,预计将持续捐出2000亿美元,届时盖茨基金会也会完成自己的使命注销。
多年以前,盖茨就曾向媒体透露,自己留给子女的财富不会超过1%。希望子女能靠自己而不是靠他来实现成功。当然,对普通人来说,盖茨的1%仍然是天文数字。
比尔·盖茨今年70岁,20年后会是90岁,这大概是他给自己的预期寿命。他对财富的理想安排,有点像中国人那句对财富的流行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而已。
这事马上登上热搜第一。我看了一下网友评论,绝大部分微博网友都认为,盖茨是捐给自己的基金会来避税——这些人连基本的审题能力都没有。这说明,在比尔·盖茨和普通人之间,对于财富的理解仍然存在观念的鸿沟。
个人财富背后的社会责任
尽管如今长期坐在世界首富位置的人是埃隆·马斯克,但在公众舆论的印象中,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更接近财富的象征。
盖茨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位世界首富,而且长期盘踞这个位置。他也是“大学辍学创业”“新经济”的象征性人物。巴菲特则是“股神”,是用财富赚取更多财富的人。某种程度上,他们两人就是有钱人的化身。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刻画了美国新大陆的“资本家”形象。他对富兰克林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新教徒努力赚钱、积累财富这种勤奋,符合“上帝”的期待。
在韦伯看来,金钱具备某种客观性,没必要赋予它道德上的贬义。“时间就是金钱”,是一种世俗的方程式,人们希望活得长久,也希望赚更多财富,这是正当的行为,而追逐财富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对此,马克思有另一种解释:资本家把剩余价值投入到扩大再生产,是为了攫取更多利润。他有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论断:利润达到300%,任何人都会铤而走险……
不管是盖茨还是巴菲特,其实都不符合马克思的论断。巴菲特那么有钱,工作到90岁,生活却相当简朴。他吃汉堡喝可乐,或者去一家店吃牛排,他常去的牛排店有很多人打卡。他的投资理念影响到很多人,但有谁把他看成“无良资本家”呢?去年,巴菲特就宣布将99.5%的个人财富捐给家族慈善基金,只留了0.5%给三个子女。
盖茨此次对外宣布,再度引领了这股慈善风潮:一个最有钱的人,在生命终结之前,完全可以把钱重新回报给社会。“慈善业”是发达资本主义或者全球化时代的新现象,富人把钱捐给基金会;很多从事研究的人,可以申请研究基金。盖茨基金会对癌症研究的贡献,是全世界人都有目共睹的。
我们可以回到韦伯的观察: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努力赚钱,在去世之前把钱捐出,上帝会怎么看?比尔·盖茨并不是严格的基督徒,但这种财富观,想必韦伯意义上的上帝也是赞许的。
其实,也可以把马克思的论断朝前推一步:如果一个人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把所有财富集于一身,他去世之后,财富无论如何都必然会“散”向社会,只不过路径不同罢了,这是不是某种程度上的“共产主义”?而且,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美德思想。
即便真如网友们所猜忌的那般,捐款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但欧美社会的这些慈善捐款仍然服务于社会,而非财产转移;哪怕是为了赚取社会名声,慈善捐款照样因其社会服务性质而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实际上,欧美社会的富豪捐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传统,用私人财产回馈社会,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也可以帮助社会各界科技研发或学术研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国际合作来促进社会公平,并让公益赞助和扶持弱势成为社会风尚,一举而多得。
在这背后,欧美富豪往往将自身行为视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比尔·盖茨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自己的财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和信任,因此有责任将其用于推动社会进步。而且,他还强调,财富并非仅仅是物质积累,更是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通过捐赠不仅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还能为全球创造价值和福祉。
欧美社会的慈善捐赠传统
在比尔·盖茨之前,有着长长的捐献名单,最著名的当然是洛克菲勒家族,它是工业时代财富的象征。如今,在美国的大学、博物馆以及各种公益项目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个家族捐献的身影。
如果洛克菲勒基金会代表的是工业化时代财富的积聚,盖茨代表的则是后工业和互联网时代的财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传承已经到了第五代,这个家族的年轻人已经算不上是富翁。但是,从社会贡献来说,运营基金会毫无疑问比把财富简单传给子孙要好。
盖茨的方式更进一步,不但把钱捐出去,而且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把它回报给社会。这体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征,更看重当下性和及时性。
可以说,大部分网友对盖茨的挖苦——把钱捐给基金会来避税,基本上是一种无知。这次盖茨专门强调,到2045年,“盖茨基金会”的钱都会花出去,这个基金会也就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意味着盖茨家族无法通过基金会留存财富或转移控制权。他实现的是一种真正的自由,佛家所说的“无挂无碍”。
在美国,普通人向公益机构捐一百两百美元,确实可以在报税时扣除。但是,对大的捐赠者来说,捐款就是纯粹的贡献,因为这些资金最终都会在公益事业中花掉。
发达国家的“发达”,更多不是体现在生产能力,而是博物馆、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机构有着极高的水准。有很多遥远的、不一定能成功的研究,都依赖各种基金会的项目支持。中国人熟悉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以及盖茨基金会,赞助了非常多的研究。
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认识的几位年轻人,在纽约注册了一个非营利机构。普通人可以捐献,也可以赞助;而机构则要完成每年的承诺,做很多文化沙龙。在美国,这样的机构多如牛毛,这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积累社会信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实际上,你没必要非要像比尔·盖茨那么富有时才回报社会。你向“社会”捐赠,并从“社会”获益,这就是新的财富观。在这个意义上,真的没必要嫉妒或者挖苦盖茨。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