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求助:小L饭卡丢了,当天家长收到了卡的消费信息。第二天,小Z突然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小L的卡,还给了他。小Z的行为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关乎孩子的品行,作为小Z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教育?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养育孩子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一个不当行为的时候,如果父母只是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信息,就开始担心与焦虑,从而切断教育的环路,最终会失而不得。换言之,孩子的问题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成人的灾难化联想。如,孩子找到饭卡并归还了失主,问题本可以得到初步解决,但家长要追根究底,因为这关乎到孩子的人品,但一时又找不到证据,从而陷入混乱无序的焦虑之中。这样的灾难化思维于事无益。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拿了别人的饭卡,意味着什么?一是孩子的心理发展不成熟、道德发展不完善,正处于从他律到自律过渡的阶段;二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尚未建立,没有形成物品的界限,如,自己和物品的界限、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自己和环境的界限等;三是孩子强烈的心理需要和自控力孱弱之间产生了冲突,想而不得,就干脆拿走别人的东西。
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除了有强烈的占有欲外,还有一种异于成人的冒险心理。换言之,一些孩子偷拿别人东西并非是占有欲,而是冒险心理在作祟。他们以为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具有刺激性和神秘性。心理学也有一个词叫“心理张力”,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满足企图的愿望,一旦条件成熟,就如同人的头脑一发热,就采用了一种很极端的方式获得这种满足,并没有考虑什么后果。
那么,面对孩子的“一失足”,该怎么正确处理呢?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接纳发生的不当行为。记住:拿别人东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可能会出现的不良行为,只要父母适当引导,很快就会过去,不必要一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慌了手脚、乱了方寸。父母不妨告诉孩子,一些大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并心平气和地听孩子说出前因后果,从心理上接纳发生的不当行为。当然,接纳并不表示认同,因为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本身一定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这是原则问题。因此,父母在行动上要做该做的事,不妨问问孩子:“如果别人拿走你的饭卡,你是什么感受呢?”然后严肃地告诫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现在不听劝,成人的时候,法律会限制他的行为。让孩子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心中自会有敬畏感。父母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主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训练且被动认错的能力,将东西还给别人,化解了问题,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
从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家庭教育还缺少什么?如,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欠缺,看到别人吃好的,自己也想吃到,从而产生冲动性行为。孩子的正面的需求没得到正确回应,想吃橘子,父母不理不睬,就拿走别人书包里的橘子。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是父母的日常教育没有形成闭环。如果孩子拿家里的钱,第一次发现就及时制止,事不过三;如果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标签,大喊大叫:“你简直是在偷!”反应过激,不给孩子留空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先要维护住孩子的面子,问题才有解决的余地。
从教育的角度看问题,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允许孩子屡错不改。父母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不经过别人允许,不得拿走别人的东西的!在原则和底线之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对原则和底线都不能无视。如果孩子坚持说不是自己拿的,不妨暂时相信他,不用去道歉,用最大的善意面对孩子,不用错误的方式去纠正错误,因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是需要抬起头的。这里的关键是,父母亮明态度,点到为止,孩子今后不会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就是一种需要的成长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