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扶苏之死,秦之亡。
当扶苏抽刀断了自己的喉咙时,大秦帝国的命运也随之改写。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因为一份冤枉的遗诏而丧了命。他的自刎成就了赵高的阴谋,也让秦朝日薄西山,最终覆灭。
那么,扶苏之死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为何轻易信了伪诏,自取灭亡?这场权力游戏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人性弱点与命运悲剧?
贤明之子遭疏远
扶苏生而高贵,是秦王政的长子,从小顺风顺水。他聪慧干练,又有文武双全的才华,受到父王的宠爱。秦始皇即位后,扶苏被寄予厚望,期待他能继承大统,将秦国推向辉煌。
然而,扶苏的仁厚性格与秦始皇南辕北辙。他常对父王的残酷刑罚心存不满,一次,扶苏挺身而出,力争减免了数百名被囚的术士。这彻底激怒了秦始皇,他认为扶苏过于软弱,不足以统治这个强横的帝国。
于是,扶苏失宠被贬,从咸阳宫禁跌落到边关戍边。他日夜苦守在北方漠北之地,对抗来犯的凶猛匈奴。父子疏远的痛苦累积在扶苏心头,他渴望重回咸阳,重新获得秦始皇的认可。
扶苏曾经无数次设想,如果自己能回到咸阳,一定会对父皇道出自己的苦衷。他会谦卑地向父皇忏悔,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哪怕磕头认错,他也在所不惜,只求父皇能明白自己的用心,给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而,他絮絮叨叨诉说仁政的父子,注定只能越走越远。父皇视他为骨肉之亲,对他寄予厚望,却落得一场空。扶苏明白父皇的苦心,却也无法违心臣服,这成为他此生难解的心结。
父子之情本该亲密无间,扶苏和秦始皇却在理念和处事作风上渐行渐远。或许,他们其实都希望对方能明白自己,但一山难容二虎,他们的鸿沟只能随着时间越拉越远。
扶苏在边疆度过了漫长孤寂的岁月,望着北方的天空,他会想起自己还是嫡子时光阴的岁月。如果时光能倒流,他是否该压抑住自己的仁义之心,多谨言慎行,向父亲昭显自己可以延续他的业绩呢?这思虑无时无刻不折磨着扶苏,让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帝王暴毙 遗诏不出
前210年冬,秦始皇巡游天下,来到琅琊,突然染疾驾崩。临终前,他立下遗诏,扶苏当在咸阳主持丧事,然后继承大统。这份遗诏交给了侍中的赵高带回咸阳。
然而命运弄人,遗诏还未送达扶苏手中,秦始皇便已咽下最后一口气。赵高心生一计,竟敢违背已故君王,擅自篡改遗诏。他伪造诏书,诬陷扶苏谋反,要他立即自刎。
一个帝国就此败在了权力争夺中无休无止的暗潮汹涌之下。
赵高之所以敢这样随心所欲篡改天子遗诏,全仗他在秦始皇身边多年获得的信任。他深知自己的主子有多么倚重自己,所以秦始皇一死,他就开始蠢蠢欲动。
其实,赵高篡改遗诏是有很大风险的。如果扶苏没有信,把真相传扬出去,赵高的阴谋就会落空。但赵高深知扶苏的为人,他寄希望于扶苏一定会遵从“遗诏”。毕竟,扶苏在父皇心目中的印象,一直都是忠厚老实。
赵高冒着风险篡改遗诏,也可以看出秦朝内部权力斗争已经白热化的程度。大权在握的宠臣连皇帝的遗诏都敢随意改动,可见秦始皇晚年对权力的掌控已大不如前,朝堂上已经是各怀鬼胎,虎视眈眈。这为秦朝日后覆灭埋下了隐患。
大将信诏自刎
伪诏很快送到了边关的扶苏手上。张牙舞爪的字迹如同一个噩梦,扶苏难以置信,他被自己的亲父怀疑叛逆,要他就地自尽。
“父王竟这般不信任我吗?我对天下人有仁慈之心,他却只看我软弱无能。”扶苏心如刀绞,他一生追求的只是父王的认可,现在希望破灭,痛苦不堪。
身边的蒙恬劝他再三考虑,扶苏却已心意决然。他选择相信这是秦始皇的遗命,即便是冤枉,他也要以死谢罪。大义灭亲,他坚持己见,竟在使者面前自刎身亡。
扶苏之所以会轻信伪诏,在于他对父皇崇拜近乎盲目。他宁可相信是父皇冤枉了自己,也不愿意怀疑父皇遗命的真实性。
或许,他内心深处,其实也明白这绝非父皇的本意。以他对父皇的了解,这决不是父皇会下达的命令。但是父皇已经驾崩,他再无从求证遗诏的真伪。面对“父皇遗命”,他只能选择信服,以全忠报答父皇对他的栽培之恩。
而背叛父皇遗命,对他来说根本不可能。哪怕这意味着自毁前程,他也在所不惜。毕竟,父皇在他心中地位无人能及,父皇的一念之间,能决定他生死存亡。
蒙恬不忍心看着挚友就这样离世,也在扶苏死后不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忠心之臣倒下了,赵高的阴谋得逞。这也许就是扶苏的悲剧——他对君王诚挚到了盲目的地步,令自己葬送了生命和江山社稷。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扶苏一定会三思而行。他会设身处地为蒙恬着想,不要连累好友陪着他堕落。他也许会在最后关头选择叛逆,率领边疆大军夺取咸阳,为父皇正名。
然而历史无情,来者可追,去者不可留。扶苏的选择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历史,与秦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万年不改。
帝国覆灭乱臣当政
扶苏死后,赵高迅速控制了咸阳。太子胡亥即位为帝,赵高被封为丞相,权倾朝野。然而他们的统治昙花一现,很快就在昔日诸侯的起义中土崩瓦解。
秦朝覆灭的曙光就此点亮,历经46年的帝国在子婴手中分崩离析。或许,如果扶苏还在,以他的才能与民望,仍可扭转乾坤,使秦国苟延残喘。可他已脱胎换骨,帝国却在乱臣当道中沦落。
秦朝覆灭的前兆早在扶苏自刎之时已经初现。扶苏一死,朝中大权就落入了赵高手中。赵高没有扶苏,也没有能力巩固秦朝江山。在他手里,秦朝走向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赵高和胡亥联手专权,朝纲败坏,政令不纯。他们先后打压杀害异己,政治气氛极为恶劣,百姓强烈不满。昔日被秦始皇征服的六国勢力趁机而起,很快就让秦朝四分五裂。
子婴即位后,面对内忧外患已是朝不保夕。他昏庸无能,又失去人心。起义军攻城掠地,子婴束手无策。最终,秦朝只能在历时仅46年后灰飞烟灭。
一切都发生得太过迅速,扶苏还来不及反应,自己生死攸关的决定就已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覆灭。也许扶苏死时并不会想到,他的自刎竟会在短短数年内葬送他的国家。
后世无数史家痛惜地反思:扶苏何必轻信一诏而死?他若再审慎,秦朝或许尚有复兴的曙光;他若再自负,哪怕与蒙恬在边疆称王称帝,也比葬身赵高的政变要好上百倍。
可惜,来者可追,去者不可留。扶苏的选择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历史,与秦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万年不改。
仁者见仁,扶苏之死,你如何看?
一位大臣的自刎,竟成就帝国的覆灭?
历史的图景已定,写满了荣耀与悲凉。我们不应囿于对过去的假设,而要审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
莫枉此生,要问心无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的安排,未必全是坏事,我们仍要保有希望和坚韧,争取可能的好结果。
同时,这也警示我们权力的危险。它能放大人性中最阴暗邪恶的一面。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不让私心凌驾道义,更不能辜负他人付出的真心,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扶苏之死,扼杀了一个文明的曙光,也照亮了另一个文明的黎明。浩浩历史长河,还在继续奔涌。我们当思索其中启示,造福当今,才不负昨日先贤犹存的芳魂。
我们要明白,历史并非命中注定,它由每个人的选择剧本构成。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历史产生影响,哪怕只是微小的涟漪,也可能构成巨大的历史浪花。
结语
生命因每一个选择而发生改变,历史也由每一个决定而产生变迁。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每个选择都事关历史动向。不要让错误的决定葬送了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同时,在做决定时,我们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让自己的选择伤害了关心我们的人。扶苏之死让蒙恬痛不欲生,这也是他决定的失误之一。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前路多艰难,我们都要充满希望和勇气,相信一切尚可能,继续向着光明努力。历史的责任落在每个人肩上,让我们都披星戴月,为国家民族谋福祉。